第58章 烏拉那拉氏(第3/6頁)

胤禛原本去過的地方比較少,塞外嘛,沒什麽好說的,主要見到的就是那些蒙古貴族,對於底層那些牧民的情況他並不了解,巡視畿甸都是在京城附近,因為幾乎年年都有皇子巡視,而且還經常是不同的皇子,所以大家做事還是有顧忌的。但是之前前往曲阜祭祀,山東那裏已經算得上是江南了,胤禛一路上見識過的事情也比較多,哪怕如今還算是盛世,但是民間也多有不平之事,官員貪腐嚴重,上下勾結,觸目驚心。

胤禛回來的時候,將自個的所見所聞寫在了折子上,但是最終折子卻被留中不發,康熙壓根沒有解釋的意思,這讓胤禛有些失望。

當然,康熙其實想法也很簡單,胤禛還是少年人,少年人嘛,總是比較理想化的,眼睛裏揉不下沙子。康熙自個剛剛登基的時候,也是覺得自己是皇帝,其他人就該理所當然聽自己的,但是呢,他很快就發現,他這個皇帝壓根沒有話語權,外面的事情要聽輔政大臣的,宮裏的事情,要聽太皇太後的,啥事都做不了主。

康熙一開始的時候,連身邊伺候的人都做不了主,到了後來,鏟除鰲拜,靠的也就是身邊一幫太監和哈哈珠子,為了得到下面大臣的支持,那時候真算得上是賣身了,後宮裏的妃嬪,多半都是滿洲大姓,靠著這些手段,他才算是一步步掌握了權力。因此,到了如今,康熙的統治早就穩固了,他的統治心得其實也簡單,一個是平衡,還有一個就是用人用忠心的,而不是能幹的。

曾經的他,能因為和碩額附明尚賭博,涉及的錢財也就千把兩左右,就將人給砍了,如今的他呢,下面就算是貪汙受賄個幾萬幾十萬銀子,只要夠忠心,也知道分寸,不會鬧出什麽大事影響了他這個皇帝的名聲,那麽,康熙都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康熙就覺得,胤禛年輕氣盛,許多事情,壓根不能看對錯,得看立場,得看利益,這些道理,總要等到胤禛自個撞得頭破血流才能明白,康熙這個做阿瑪的,就讓他自個去體會了。

康熙根本沒想到,他讓胤禛自個去體會,胤禛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事情,他就寧願用自己的手段去做了!

所以,在猜到就算是曬鹽的方子送上去之後,最終很大可能性也就是束之高閣之後,胤禛直接自個留了下來。

而舒雲呢,卻是將肥皂的方子直接賣出去了,按照後世人家搞什麽省市地區分銷商的手段賣的,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大筆錢,這個方子要是是個普通人拿出來的,自然也就被人巧取豪奪了,但是既然是皇子府裏頭的人拿出來的,誰敢做什麽手腳,自然是老老實實按照舒雲的規矩,將方子買了下來,好在這是一次性買斷的,之後就不用再付錢了!

舒雲壓根沒自己做的意思,這種東西,太沒技術含量,而且牽扯到的人太多了,她可沒這個閑心去管理,畢竟,這又不是她上輩子管著內務府的時候,宮裏頭一大堆的太監還有一部分的宮女老了沒地方去呢!

至於玻璃什麽的,這個牽扯到的利益比較大,舒雲手裏頭有兩個窯口,叫他們生產出了一批玻璃之後,便暫時停止了,然後改讓他們研究骨瓷什麽的,舒雲呢,決定先將紡紗機和織布機搞出來。

這類事情真的是不好自己做,京城這邊不比是江南,天高皇帝遠的,就算是搞大型的工坊,只要上下打點好了,也不會有什麽問題,尤其,江南那邊本來就是傳統的紡織品出產地,如今就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織坊,不過一般就是純手工的而已。再多幾個大型的也不會有什麽問題,說白了,那邊地少人多,原本兼並就比較嚴重,相對發達的手工業可以容納許多農民。

而北方這邊就不一樣了,北方相對人口沒那麽多,這裏原本就不怎麽適合養蠶,所以,紡織業一直發展不起來,而舒雲如今要做的是毛紡,那自然是放在北方比較合適。

其實呢,這種行業是放在草原上最合適,問題是,別看草原如今算是大清的一部分,實際上,那邊還是高度自治的,皇帝就是名義上的共主,大事要通過他,小事嘛,草原上那些貴族其實都是不樂意朝廷介入的。

要是在草原上搞這種毛紡業,有了一大經濟支柱的草原會做出什麽事,如今沒人能夠想象得出來,或許他們會發現東西生產出來不得不賣給中原,但是或許,像是噶爾丹這樣的人,更樂意與羅刹國那邊聯系呢?那邊可比草原上還要冷。到時候,不僅技術有可能外流到歐洲,說不定中原又要陷入戰火之中。

所以,毛紡業也就只能放在靠近草原的地方了,鼓勵草原大規模養羊,讓他們變得富裕起來,有更多的顧忌,又少養了戰馬,慢慢的,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麽戰鬥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