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呂後(第4/6頁)

所以呢,讀書人多了,他們如果不能夠施展自己的抱負,那麽,他們就會是典型的不穩定因素。說不得,就像是宋朝的時候,有科舉不得志的人跑去投奔遼國,投奔西夏一樣,像是現在,要是那些讀書人感覺自己得不到重視,一肚子的學問都沒有用處,那麽,他們很有可能,就會投奔匈奴。

因此呢,舒雲便提出了科舉,或者說,不是科舉,而是公務員考試,直接從讀書人中挑選基層公務員。

漢室的政治制度其實跟後世是比較像的,比起其他時代來說,秦漢的時候,是做到了政令下鄉的,不像是後來,政令壓根只到縣這個級別,其他的,就是依靠當地的士紳大族自制了。這也算是儒家的鍋,儒家就喜歡搞這種宗族自治的勾當。而沿襲了秦法的漢律,本質上還是法家的思想,講究的是大政府,對於基層也要又足夠的控制力。

如此呢,自然導致了其實漢室的官吏數量同樣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因此,如今呢,完全可以通過簡化版的公務員考試,從讀書人中挑選出基層的官員出來,這些基層的官員呢,又需要設立監察機構,對他們進行監察,有本事的,自然可以晉升,沒本事的,屍位素餐的,甚至是貪汙腐敗的,自然該讓賢的讓賢,該問罪的問罪,給後來人騰出空間來。

總之,只要財政足夠給力,那麽,漢室完全可以利用公考的士子制造出一個龐大的官僚階級出來。

舒雲呢,提出了這個公考的概念之後,朝堂上頭為此爭執了很長時間,漢室如今的官員選拔,壓根沒有一個成例,主要的官員呢,多半就是當年推翻秦朝,開辟新朝的功臣,其他的呢,自然就是這些功臣的手下,同鄉,另外一些呢,就是各個學派舉薦上來的人,在地方上名聲越大,越容易受到舉薦入朝為官。

但是,後續就有些問題了,總不能以後朝廷的官職,還被這些群體壟斷吧,所以呢,劉邦之前就積極鼓勵地方上頭舉薦賢才,可惜效果並不好,如今如果可以通過考試,就能選拔出合適的人才來,劉邦自然是樂意的。

既然舒雲已經將這個選拔定位成了公務員考試,那麽呢,自然不可能像是後來的科舉一樣,考什麽詩詞歌賦,還有什麽比較務虛的策論之類的,公考選拔的是基層的小吏,而不是起步就是幾百石的官員,那麽,自然不可能考什麽太難的東西,而且呢,錄取率也不能太低,有了這樣一個基調,很快,朝堂上頭的官員一番商議之後,就想好了應該考什麽了!

首先要考的呢,自然是他們的知識水平,別的不說,總不能剛剛完成了掃盲,就跑過來考試吧,總得有點基礎才行,另外呢,作為基層的官員,需要考的,就是基層可能會涉及到的律法,還有一些實際操作問題,比如說怎麽收稅,怎麽征發徭役,難度高一點的,怎麽搞基建,這些都會是考試內容。

甚至,現有的官員也是需要考試的。實際上,現在地方上頭的官員,有的還是秦朝的時候留下來的,另外呢,主要來源就是之前退伍的那些士卒,他們返回家鄉之後,會被安排個地方上頭的小吏做一做,而當地的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人家,也會給自家的子孫謀個小吏的位置。

在這個時候,官吏什麽的,並不能算是完全分開的,不像是後來,官員跟小吏幾乎就是個完全沒有交叉點的平行線。如今呢,從小吏升上去的官員,其實數量還是挺不少的,當然,他們升官也是有著天花板的,除非是立下什麽大功,否則的話,一般也就是六百石左右也就到頭了。

因此呢,朝廷商議了一下之後,就決定對各地的官吏進行考核,考核三次不通過,對不起,你退位讓賢吧!

總之,劉邦從沛縣回來之後,似乎整個大漢都充滿了一個詞,那就是考試。

而在第一輪的考試結束的時候,劉盈也挑出了自己的太子妃。

劉盈挑選的太子妃是河東人,姓周,家裏就是尋常百姓,甚至還有點窮,倒不是因為不夠老實肯幹,而是因為家裏好不容易授了田,然後呢,就接連遇上長輩生病去世,歷來紅白之事最是耗費錢財,別說是對於普通百姓了,便是尋常的官宦人家,操辦一場喪事,也要被刮掉不少家底的。

這一家子呢,算是比較孝順的,老爹老娘活著的時候,沒穿過什麽好衣服,花過什麽錢,總不能日後到了九泉之下,還得繼續過這種窮苦的日子,因此呢,周家不得不賣了一部分的土地,然後給父母置辦了全套的新衣服,打造了結實的棺木,還花錢請了個風水先生,將父母給葬了,另外呢,順便還埋了幾罐子銅錢下去,窮人家埋不起黃金,也只能弄點銅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