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第2/3頁)

趙懷山面上頗為為難,偷偷用余光瞧了瞧程彥,斟酌著說道:“臣,臣怕有負翁主重托........”

他出身並非世家,因與李泓交好,又在邊關得益於長公主的庇護,撿了不少戰功,這才做到了三公之中的大將軍之位。

雖成了大將軍,但並不代表著下面的人會聽從他的調遣。

三公之中,他形同虛設,平日裏除了在朝臣們的奏議上蓋蓋他的印章,再無其他事情可做。

長公主下落不明,各地府兵蠢蠢欲動,莫說在這個時候抽調府兵支援邊關了,他們不在自己的地盤上自立為王,便是對大夏忠心耿耿了,哪裏會在這個時候聽從調遣奔赴邊關?

更何況,抽調府兵之人,還是他這個有名無實的大將軍。

趙懷山心中頗為忐忑,不知該說什麽話好。

他知道程彥殺人是不得已而為之,為的是威懾朝臣,穩住大夏江山,在這個時候,他應該無條件地站在程彥身邊,他心中也是這樣想的,可無奈能力有限。

趙懷山越想越對不住程彥,心中越發愧疚不安,正當他自責不已的時候,殿中響起程彥的聲音:“無妨,我讓袁行去幫你。”

袁行是車郎將,郎中三將之一,程彥的心腹,掌管著皇城一部分的禁衛軍。

今日程彥殺人之舉,便是袁行來做的。

趙懷山道:“這怎麽能行?翁主三思。”

世家們對大夏的忠心少得可憐,越在緊要關頭,越容易做出背後插刀之事,程彥若將掌管禁衛軍的袁行給了他,朝臣世家們少了約束,天知道會做出什麽樣的事情來。

趙懷山連連拒絕,程彥輕笑,道:“你無需擔心我。”

金烏西墜,絢爛晚霞將世間染成殷紅一片。

程彥微眯著眼,瞧著窗外如血景色,笑道:“算一算時間,君侯也該抵達華京了。”

君侯是對列侯的一種尊稱。

大夏有非戰功不封侯的規矩,但這些年來,夏軍對北狄用兵敗多勝少,實打實封因戰功封侯的人並不多,多是公主下嫁,世家子弟在邊關走上一圈,隨意封個沒甚實權的侯爺來尚公主。

君侯這個稱呼,如今大夏的列侯們,並無幾人能配得上。

趙懷山一怔,朝臣面面相覷。

片刻後,趙懷山試探道:“敢問翁主,可是武安侯許清源?”

旁人配不上,可這位侯爺卻是配得上的。

許清源出身於潁水許氏,卻無世家子弟的惡習,年少投身軍營,曾在鎮遠侯麾下為戰。

當年的鎮遠侯何等威風,殺得北狄望風而逃,在鎮遠侯手下為兵,便意味著數不清的戰功。

故而很多世家將家中兒郎送至鎮遠侯身邊歷練。

那麽多的世家子弟,鎮遠侯唯獨對許清源青眼有加,更言及,許清源日後的成就,絕不在他之下。

然而沒過多長時間,鎮遠侯慘死邊關,許清源急流勇退,再也沒有上過戰場。

可盡管如此,並不能抹殺許清源曾在邊關立下的戰功,更不能抹殺,他是那麽多侯爺裏唯一一個以戰功封侯的列侯。

他稱得起一聲君侯。

“不錯。”

程彥淺笑,道:“清河郡地處北方,比我們更早得到邊關消息,”

許清源才不是一個甘心在清源郡養養府兵度晚年的人,他的心,從來在戰場上。

要不然,也不會教出來一個不遜於邊關宿將的許裳。

六皇子聽此,眸光微變。

若是許清源來華京,那沈存劍的計劃便不好進行了。

但轉念一想,邊關失守,此時急需一個能彈壓住各地府兵的重將來擔任收關之責,許清源當不會在華京城久留。

可這也說不好,若是程彥心狠,只守華京,放棄北方諸城,那許清源,便會在華京城駐紮。

六皇子嘴角微眯,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著程彥,生怕漏聽了程彥的任何話。

程彥掃了一眼殿內朝臣,手指輕扣桌面,漫不經心瞥了一眼六皇子,道:“由君侯來征調兵馬,想來諸位卿大夫不會有意見吧?”

六皇子悄悄松了一口氣。

這便是最好不過了。

朝臣們的心裏與六皇子頗為相似,許清源留在華京城,程彥便多了一個仰仗,還不如盡快奔赴邊關。

程彥在華京孤身一人,他們的日子才能好過些。

不僅好過些,若時機得當,還能旁的意外收獲——從來沒有甚麽長盛不衰的朝代。

這九州天下,從來是能者居之。

朝臣無異議,六皇子與七皇子亦是頗為贊同,程彥一一安排下去。

迎許清源入京,查調各地府兵,籌集軍糧戰袍。

在聽到長公主戰敗後失去下落便慌亂不休的華京城,在程彥的調停下,終於恢復了秩序。

皇城外城有朝臣們留宿的宮殿,是專門為國務繁忙時朝臣們留宿皇城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