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第2/2頁)

鄧昱粗略看了看,從中也感受到了謝遲遲的認真,倒是放心了不少,這才誇贊道:“看來你功課做得還不錯。”

謝遲遲見他語氣轉緩,心裏也松了一口氣,連忙拿出了十分的誠意,向“小老師”介紹自己讀劇本的進展和困惑。

鄧昱很有耐心地聽著,末了沉吟了一會兒,將手裏的劇本放下,姿態輕松地向後,靠到沙發背上,問道:“聽傅哥說,你是北影的,那你應該對世界三大表演體系有基本的了解吧?”

謝遲遲茫然地聽完,只能無奈地搖了搖頭,把北影再一次送上了恥辱柱。

鄧昱幾乎被她逗笑了,反而放下了隔閡,對謝遲遲諄諄教誨起來。

世界三大表演體系是指現代三種不同的舞台表演方法。

它們分別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布萊希特體系,以及京調藝術體系(注,即梅蘭芳體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這位前蘇聯的著名導演、戲劇理論家的名字很多人可能很陌生,但他的作品《演員自我修養》,卻被譽為演員的聖經。斯氏體系又被譽為“體驗派”,也是很多人最了解的一種流派。

斯氏體系認為,演員飾演一個角色有三個階段,一是正確認識劇本和角色,二是在認識的基礎上去體驗角色,三是在體驗的基礎上去體現角色。要求演員不要表演,而是要去和角色靈物合一,成為角色本身。

而德國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則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表演方法論。

布氏體系的核心主張是“陌生化效果”和“間離方法”,要求演員利用表演的表現技巧,來展現角色。演員不應該和角色合一,而應該要高於角色,駕馭角色,面對觀眾,設計出一個虛擬形象,通過他的動作和神態,來影響觀眾的感受。又被譽為“方法派”。

“如果用一種形象的比喻來區分體驗派和方法派的話,大概是這樣。”

鄧昱促狹地舉起雙手,在臉上做了個尖嘴的姿勢。

“如果現在讓你上台去表演一只雞,那麽體驗派的做法,就是沉浸入雞的心理,去揣測當時雞的狀態,進而全身心去當自己是一只雞來演;而方法派呢,則是先去觀察雞有什麽樣的動作,去想象這個場景裏,雞會有什麽樣的動作,然後控制自己的動作和神態,讓觀眾相信他演的是雞。”

謝遲遲越聽越入神,更是被這個絕妙的比喻逗笑了。

鄧昱攤開手,笑道:“你知道的,英語裏叫表演為‘play’,另一個意思,也就是‘遊戲’,‘玩兒’。而德語裏,表演則叫‘spielen’,如果從直面意義來看,也是‘玩兒’的意思。傀儡戲你知道吧,我們是那個操作傀儡的手,在鏡頭前演一出能打動觀眾的戲。”

他聳肩道:“我覺得,作為演員,我們其實就是要在鏡頭前,挑一種自己喜歡的玩法。”

謝遲遲眨了眨眼問:“那老師覺得,我適合哪一種玩法?”

“從體驗派和方法派裏嗎?”鄧昱骨節分明的手支在下巴上,嘴唇勾起微笑,露出可愛的小虎牙。

他一字一句道:“哪個也不適合。”

謝遲遲一臉空白:“哈?”

鄧昱被她的表情“噗嗤”一下逗笑了,聳肩道:“要知道,斯氏體系的核心在於解放天性,第一課就是動物模擬和無實物練習,比如去演猴子、狗,在虛空中相信有東西存在。這個過程沒有小半年,是搞不定的。”

“而布氏體系,則是要講究設計,要觀察,要結構,進而重現。這種從模仿開始的工作,也不適合你去飾演宮小曼,因為如果你從其他影視作品裏去感知,很可能會學到別人的痕跡。”

直到謝遲遲的臉色,在他話語中,肉眼可見地慌張起來以後,鄧昱終於揭開了自己的謎底。

少年哈哈笑著,調皮地眨眨眼道:“說了這麽多,你難道忘記了,我最開始說的是‘世界三大表演體系’嗎?除了方法派和體驗派之外,最適合你的,其實應該是你的長項——京調藝術體系嘛!”

“戲隨人走,景隨人遷,將體驗的人物形象,通過程式化的表現方法再現出來。”

“不要當成是在演電影,你只需要將鏡頭前當成戲台,唱上一曲名叫宮小曼的戲,不就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