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正魔之爭(十六)(第2/3頁)

皇帝寡情,並不愛惜百姓,只聽說延誤工時,到底不悅,因此很是處置了一些官員。石慧便趁機舉薦一些耿直官員及各門閥中的一些年輕公子。當年石慧雖然只收了宋師道和李建成入門下,但以宇文成都為首的少年公子也時常上門求教,算的半個門生。

石慧出手大方,便不是親傳弟子,若進步大的也時常有厚贈,或武功秘籍,或失傳的書冊等,故此引得許多年輕子弟上門求教。因門庭若市,石慧幹脆開了一院子,置藏書閣,除卻每月初三親臨,平日這些年輕人也可千萬或以文會友,或比武切磋。

各大世家得了實際好處,自不會有異議。卻不知道石慧之所以不將這些孩子收入門下,新立宗門,只廣而教化,不過是麻痹門閥世家罷了。

上門求教的人都是年輕人,尤其以二十歲下的年輕人為主,這些年輕人最容易接受新的思想。石慧便是將一些思想夾帶其中,弱化他們對門閥的忠心,加強大局觀。門閥弟子自小受教家族,所接受的思想都是維系家族利益,石慧卻鼓勵他們發掘自己的潛力,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推行大義。

借著皇帝信任,舉薦這些年輕人入朝,雖然年輕,卻銳意革新。石慧是女子,自己又不如朝堂為官,奪取他們的權利,還大方的指點各家年輕子弟,加以舉薦。世家閥門見了自然不會將她視為敵人,只當人家大宗師追求的道如此,在效仿那有教無類,弟子三千的聖人罷了。

這些年輕人接受了新的思想,又受官場和家族陰暗面汙染較少,如此被推了出去,等於脫離了家族全方面的管束。便是家族安排人更隨,對自家孩子總不會防賊一般。然他們大約不會知道欣慰自家孩子成才的時候,孩子們有一日會成為他們無法掌控的雄鷹。

大運河的工事處置了許多借機中飽私囊的官員,查抄了貪官汙吏,新去的官員大多是帶著理想的士族子弟一時半會還沒有那般心黑,故此各地苛捐雜稅得以控制甚至減少。石慧又暗中將自己養著的匠人送到這些孩子手下,教導他們合理利用民力以及善用工具。如此不過數月,大運河工時沒有絲毫延誤還有加速,役夫的傷亡也迅速減少。

皇帝得到奏報,對石慧越發推崇,他喜愛享樂,有時候為了不耽誤自己享樂,便時常拿朝務咨詢。石慧每次都會給予恰到其份的建議,卻始終不曾直接插手。皇帝滿意的同時,也越加信任。

唯有越國公楊素原是皇帝面前第一寵臣頗有不滿,但皇帝行事獨斷,並不理會。越國公沒來得及對付石慧這個攪局者,自己就先一病嗚呼了。他的子嗣沒有楊素的手段,卻又行事囂張,楊素一死,楊門便被各大世家瓜分殆盡了。

石慧趁機將曬鹽法獻給皇帝,在沿海開設鹽場。通過鹽場的收益來緩解大運河工時所需銀錢,希望以此減少百姓的苛捐雜稅。只是到底其中少不得被世家門閥分一杯羹。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概莫如此。

然因著石慧的努力,到底沒有因著運河工時動搖國本民心,而運河一旦開通,其中益處亦是可見的。

“昭拜見老師!”這日皇帝請了石慧入宮,不妨在路上卻遇到了太子楊昭。

“太子剛見過陛下?”石慧見太子眉頭緊湊,“莫非是挨了罵不成?”

太子楊昭武年二十六,文武雙全,加之生性謙和,是個翩翩公子,頗有幾分當年劉據的風采。難得與奢侈享受的皇帝和皇後不同,楊昭生活非常節儉樸素。皇帝登基前為了討好先帝先皇後倒是裝的極為樸素。只是如今帝後都愛奢侈,太子的樸素顯然不是為了討好帝後,只是生性如此。

大業二年,楊昭生了一場大病,太醫都說熬不過去了,恰好那時宇文家推薦石慧入宮為皇帝治病,皇後蕭氏便求了她醫治太子。太子病好之後,皇後時常令太子到石慧面前求教,故此兩人也有些師徒之名,只身份緣故算不得親傳弟子。

太子對石慧這個救過性命,又博學多才的老師很是敬重。聽到石慧問話,嘆息道:“父皇欲遊江都令唐國公李淵三個月內造成晉陽宮。”

“三個月?看來唐國公是得罪人了。”

“聽聞唐公世子是老師愛徒,老師——”太子欲言又止。

“若只是建一座晉陽宮便也罷了,只怕陛下要的不止這一處晉陽宮。”

楊昭點了點頭,他性子謙和,又不像皇帝大權在握,小覷天下之人。如何不知道民心的重要,如何看不到許多人想奪這天下:“昭雖有意勸誡一二,只是父皇這會兒聽了宇文大人之言,怕是聽不進去了。”

石慧心中一動,知太子是告訴他唆使皇帝下建造行宮,趁機排除異己,便輕笑道:“船到橋頭自然直,太子也不用太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