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紀事之初入深宮 第四卷 情絲織就回文錦 第六章 行路(第2/3頁)

“父親大人!”孫敬之心中一蕩,父親一生不入仕,卻心懷天下,事事都在洞悉之中,這樣的胸懷與睿智,自己倒還真是難以起及。

“叔父!”孫繼宗怒沖沖從外面跑了進來。一聲輕喚,把孫敬之從沉思回憶中拉了回來。

“外面又有兵士在強拉農夫,我真看不過眼了!”孫繼宗恨恨說道,“這勞夫已然拉了有上百萬,終年供役,不耕作,良田荒廢,耽誤了耕種,官府還要他們照常交納田賦,我剛剛給車夫送飯的時候,那碗剛一端上來,就有幾個餓瘋了的路人上來搶食,真讓人看著心裏難受!”

孫敬之此時不知何言以對,這茶肆四面透風,一人說話,裏外眾人皆能聽到,鄰桌的一個老者和懷抱嬰孩的婦人聽了,一個默默垂淚,一個深深嘆息。

“男人們出工入山采木,許多人死在山裏,官吏又強迫我們這些孤兒寡婦來應役,真真是沒有活路了!”那女子想到傷心之處,索性痛哭起來。

孫敬之看了一眼孫繼宗,心中不免黯然,以前還能偏安一隅,得一個自在悠閑的清靜日子好過,只怕以後,就要在民生與皇命的夾縫中鉆營求索了。

永樂十二年,大明天子朱棣帶著皇太孫朱瞻基,率領五十萬大軍開始了第二次北征瓦剌的戰爭,此次特令近侍大臣楊榮隨行。

與上一次的隨皇祖出征有所不同,這次朱瞻基的身邊多了一個軍師,此人便是楊榮。楊榮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人。因居地所處,時人稱為“東楊”。他機警敏捷,人又通達,善於察言觀色。

在文淵閣治事多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這一次,朱棣命他近身跟在皇太孫朱瞻基的身邊,適機向朱瞻基講說經史。

白天親歷戰爭,夜晚有良師相伴提點,朱瞻基覺得此行獲益頗多,言辭中對楊榮也十分敬重。

這一日行至榆木川,用過晚飯,朱瞻基正與楊榮品茗暢談,忽然聽到外面傳令兵回奏,說是萬歲有旨,宣皇太孫與楊榮覲見。

與楊榮一道來到朱棣的金頂大帳中。

一身戎裝在身的天子,面色沉靜,招了招手:“基兒,朕正要同楊學士討論我軍糧餉之事,你也來聽聽!”

“是!”朱瞻基行禮後坐在東側,朱棣賜座,楊榮謝恩後在西側。

朱棣笑了:“怎麽樣?這些天,伴著皇太孫,可覺得孺子可教?”

楊榮喜上眉梢,立即起身回奏:“陛下如此說,真是折煞下官。皇太孫天資聰穎,更氣宇天成。下官在皇太孫的身上,分明看到了陛下年少時的英姿與智慧!”

“哈哈!”朱棣一陣大笑,“朕小時候的樣子,你看到了,那時候,你還在你娘肚子裏呢!”

楊榮絲毫不見尷尬,仍是一臉明媚的笑容,看得人十分的悅目。

朱瞻基眼光一掃,凝視著楊榮。早就聽說,朝堂之上新晉升的“三楊”之中,以楊榮最為年輕且聰明伶俐,皇爺爺對其格外寵愛,還親自將其名由楊子榮改為楊榮。朝堂之上議事時,皇爺爺一向不苟言笑,與大臣們討論事情,每到議而不決之時,臉色更是難看,大臣們戰戰兢兢,無所適從。每當此時,楊榮便大顯身手,三言兩語便令“龍顏”大悅了。

朱瞻基曾經認為,有學識、有能力的人不會拍馬奉迎,只有內中空空、沒有本事的人才會阿諛奉承,現在才知道,也許官場之道,有沒有本事,都要會奉承,才能直上青雲。

就在一念之間,楊榮收斂了笑容,正色說道:“大軍長途奔襲,深入大漠腹地,如今又正值青黃不接之際,這糧草確是掣肘,臣有兩策,一為應急,二為遠謀!”

“哦?如此甚好,快快講來!”朱棣大為關注。

楊榮說道:“長久之計,便是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

朱瞻基點了點頭,這就是說要實行軍屯制以解決糧草問題,自給自足,不加重朝廷和百姓的負擔,是個好法子,只是眼下似乎來不及了。

剛剛想到這兒,只聽到楊榮話音又起:“而如今應急之策就是請陛下將禦用的儲糧散發給將士,並且讓軍隊中糧多與糧少者借貸互濟,由校官一一記錄在案,出借軍糧者,還京後加倍償還,並重賞!”

朱瞻基初聽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人原來不僅會奉迎,居然還會觸怒龍威,竟然想到動用皇爺爺的儲糧?

然而再往下聽,不由為他的計劃而頻頻點頭。

朱棣臉一沉,盯著朱瞻基:“基兒頻頻點頭?你師傅要奪了朕的口糧去填外面將士的肚子?你以為如何?”

看他的神色和語氣,分明已然不悅,朱瞻基看了一眼楊榮,只見他此時垂首而立,低眉順目,一語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