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紀事之我主沉浮 第二卷 鳳凰浴火隱於朝 第十四章 沙場秋點兵(第2/4頁)

“好了好了,今兒召你們過來就是議一議接下來的對策,是撫是剿,眾卿盡可直言!”朱瞻基與眾臣各自歸座。

尚書吳中起身回奏:“皇上,漢王此舉不過是對成祖爺‘靖難’起兵的拙劣模仿,理由牽強,令人發笑。只是漢王錯了,漢王不是蓋世神武的成祖,而漢王所要對付的當今皇上更不是只知尊文尚儒、懦弱無為的建文帝,當今皇上文治武功、仁德孝義,賢名早已天下遠播,如今只要朝廷派幹將討伐,漢王之亂即日可平。”

“吳大人的意思是要派兵去剿嗎?”朱瞻基的目光投向楊傅,他為人一向謹慎,每每進宮上朝都是低頭循墻而行,此時見他面露憂色,朱瞻基不由開口相問,“傅卿可是有異?”楊傅見皇上親點他則立即起身拱手回道:“回皇上,漢王雖然已舉兵謀反,但目前只是在樂安原地踏步,並未進攻周邊城池,也未發表反叛朝廷的公開宣言。如果此時朝廷貿然派兵,怕是不知真相的百姓會有所誤會,從而有累皇上的聖德。”楊傅所言正是朱瞻基的痛處,一年前在回京奔喪途中遭遇朱高煦的劫殺,原本可以在即位之初徹查此事從而法辦,就是因為怕天下百姓不明真相反誤以為朱瞻基是效仿建文帝羅列罪名欲行撤藩之策借此鏟除異己,所以朱瞻基才將此事忍下。

即位之後給了他諸多安撫之策,就是不想給他半點兒起兵作亂的借口,如今他是激情澎湃劍指江山,而朱瞻基則冷靜得多,也從容得多。

“楊傅大人的意思是目前還沒到出兵平叛的最佳時機,朝廷應該靜觀其變,待漢王有了進一步明顯的謀反舉動之後再出兵平叛也不為遲。”武陽侯薛祿深感贊同立即表態相和。

“臣不敢苟同!”此語正是英國公張輔,“皇上,雖然臣將漢王派來策反的奸人拿下,但是不敢保證其他大臣那裏是不是也收到了漢王的聯絡書信。朝中許多舊臣在靖難中與漢王並肩作戰結下了深厚情誼,若是朝廷政策不明,怕是他們人心浮動,兩頭觀望,貽誤大局。”英國公張輔此語一出殿內立即鴉雀無聲。

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當年的靖難之亂,居北平的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之名與侄兒建文帝爭奪江山,這仗打了四年,可以說是此消彼長各有勝負,最後燕王朱棣飲馬長江直逼奉天城的時候,就是因為派出的親信策反了城中諸多要員,奉天城才會不堪一擊。

雖然說漢王的謀略遠遠比不上朱棣,但是戰場上瞬息即變,勝負皆有可能,誰能打包票情勢不會發生逆轉?見眾人不語,朱瞻基又把目光投向了大學士楊榮,他是皇祖朱棣最為倚重的賢臣,遇事籌謀也最是明達果敢的,果然朱瞻基還未開口相詢,楊榮已然會意:“是否召樂安禦使李浚前來問話,看看如今這樂安城中的部署再作定奪?”朱瞻基點了點頭:“宣!”“是!”太監金英立即下去傳話。

在等著李浚上殿的間隙,剛被提升為禦用監太監的王謹入內回奏:“皇上,皇貴妃派人送來親手做的冰鎮雪梨綠豆銀耳羹,說是給皇上和諸位大臣們去去暑!”“哦?皇貴妃有心了。”朱瞻基淡然一笑,點了點頭,“既如此就端上來吧!”“是!”王謹立即走到殿外,很快就有小太監們端著精致的青花瓷碗入內,並依位次順序放在諸位大臣座椅旁的茶幾上,唯獨王謹端著一杯造型精巧的黃底彩繪描金的高腳瓷盅呈到禦前,他輕輕地將瓷盅放在龍案上,又悄悄看了一眼朱瞻基。

朱瞻基見他神色間似乎有些古怪,於是掀開蓋碗原本剛要拿湯匙攪動飲品,無意間地一瞥竟發現在蓋碗內側寫著兩行小字“後發置人不如速戰速決!”如此漂亮的瘦金體在這六宮之中自然不作第二人想,自然是她,朱瞻基唇邊的笑容漸漸散了開來,心情也輕松起來。

什麽都逃不過她的眼睛,“後發置人”?是的,朱瞻基一直就是想後發置人,漢王也好,朝堂上暗存的異己也罷,他都是從容面對極盡恩寵,一味地寬容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放縱,就是為了讓他們自己按捺不住跳出來,這樣再一舉殲之,名正言順。

只是,如今漢王的謀反只是臣子的密報,他畢竟沒有大張旗鼓地舉兵壓境,這倒讓朱瞻基有些猶豫不決了。

若微的提醒來得太及時了。

朱瞻基心思初定面上越發和悅起來,眾臣不知天子的情緒為何突然轉變,雖然心中犯疑卻又都不明究竟。

“樂安禦使李浚殿外候見!”殿外響起金英清亮的唱奏之聲。

“宣!”朱瞻基正色說道。

李浚步入殿內,所有人一望之後全都訝然了。

是的,李浚沒有穿朝服也沒有戴官帽,只穿了一襲白色的長袍,頭發略微有些零亂竟然只以木簪相綰,這樣的他在乾清宮東暖閣滿室的紅與黃兩種濃重而華麗的色彩襯托下是那樣的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