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清君側(第2/2頁)

唐王怎會不明白黎和安的意思,這史書向來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只是還是有些猶豫道:“父皇是這天下之主,到底是師出無名。”雖說史書由勝利者書寫,但是向前唐的玄武門之變,那也是唐太宗一生都無法抹去的汙點。

黎和安聽了此話後大喜,他知道唐王這是同意了,直接進言道:“如今太子蠱惑聖心,意圖謀害聖上,殿下這是在清君側。”

“這倒是個好主意。”唐王聽後點頭,然後直接道:“和安覺得我們何時舉事,清君側比較好?”

“臣認為此事宜早不宜遲,如今陛下和太子都還沒有防備,此時是舉事的大好局勢。若是過段時間,陛下和太子對殿下有了防備或是殿下手中的兵權被陛下奪去,到時候就算是殿下想要舉事,恐怕也不行了。”黎和安再次勸道。

“你說得對,此時確實是個好時機,誰都不會想到本王會有此打算。”唐王想了想拍板道:“此事關系重大,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我們盡快商議好,隨後本王便給陶天輔寫信,請他領兵出臨安來京都。”

黎和安聽到唐王的話,從內心發出笑聲。他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太久了,他來唐王手下的目的,一是收攏官員為自己所用,二便是讓唐王謀反登基,只要唐王登基,京中守備是他的老丈人,而陶天輔也早已歸順於他,唐王手下的不少臣子都是自己的,到時候他就可以架空唐王,獨攬朝政,然後再替自己父王平反,恢復身份,最後借助先帝的聖旨坐上那個位子。

眼見最艱難的地方已經完成了大半,黎和安高興極了。和唐王之間的商議起事來,比往常都積極了幾分。

隨後黎和安留在唐王府中過了兩天三夜,京中旁人也不覺得稀奇。黎和安是唐王的天賦,唐王一有決斷不了的事情就會找黎和安,也經常留黎和安在府中留宿,這並不稀奇。只是一連留兩天也是少見,不過眾人覺得唐王長子剛被天正帝處罰,自己手下的兩員重臣也都被天正帝撤職或者調離,如此糟糕的境遇,多和黎和安參謀也是正常。

兩日後,一人從唐王府出來直奔安臨城而去。更讓人不知道的是,在此人身後還有一人緊隨其後,秘密跟蹤。

比起唐王在謀劃的大事,陸若華此時正拿著晉陽公主寫的文章在和天正帝一起品評。

“靜徳覺得晉陽的這篇文章寫得如何?”天正帝拿著手中的文章,看著上面的字鐵畫銀鉤,行雲流水,感慨道:“她這手楷書倒是得了你的真傳。”

“陛下過獎,臣也就一手字勉強能拿得出手。”陸若華笑笑道。

“你倒是過謙了,朕若記得沒錯,你似乎會五種字體,楷隸行草篆你都會,這點上晉陽若是想要趕上你恐怕還早呢。”天正帝捋著胡須道。他記得晉陽只楷書和行書拿得出手。

“那都是小時候不懂事,張揚,覺得會的字體多了便比旁人厲害了。知道遊學長了見識後,臣才明白何為書法大家。”所謂書法大家是能夠將一種字體寫到極致,寫出自己的風骨。

“公主在書法上天賦不高,但是勤奮刻苦,倒比當年的臣沉穩多了。”陸若華贊道。晉陽公主聰慧,但是唯獨在書法上天分不高。

“那孩子確實刻苦。”天正帝想到了自己在皇後那看到晉陽公主經常練字的場景,隨後又看著桌子上的文章感慨道:“除了刻苦,這還是還是個聰慧的。”

“公主聰慧機敏,但是叫臣說,這還不是最難得的。”陸若華笑著道。

“哦?”天正帝聞言露出了感興趣的樣子。

“臣覺得公主最難得的是對朝政的敏感以及一片愛民之心。”陸若華答道。

天正帝聽後看著桌子上的文章,感嘆道:“是啊,這文中說‘教化之道,意在民心,民心同,則其之土地盡歸大燕’。”要知道這才是陸若華提出教化之道的根本所在,也是他同意施行此方案的根本所在,他要得可不就是這些蠻夷之民的民心都和大燕百姓等同,到時候,這些民心所在之地,一定會成為大燕的領土。

而就這樣一點,他的許多朝臣都看不明白的問題,竟然被他孫女看出來了。至於這其中又沒有陸若華幫忙,他是知道的。這篇文章他是讓人看著孫女寫得,寫完後他也是第一個看得。

“還有後面這句,‘郡縣者,朝廷之統轄也。改國為郡,郡守者先為舊國之主世襲,日後再行更換,可保此策推行。’這個方法可是你昨天才回稟給朕的,晉陽不愧是你交出來的徒弟,連思路都和你一樣。”若不是他知道這文章不可能是陸若華交晉陽寫得,不然他真的以為陸若華事先跟晉陽講了這其中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