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如果說天福初年還是王爺的專場,隨著時間的推移,謝士洲在朝廷上的分量逐漸也追上當爹的,畢竟一年年的王爺精力越發不濟,反倒兒子正當壯年。

一家幾口人裏,謝士洲估計是文化水平最低的那個,比媳婦兒跟閨女還差點,他在自己那崗位上幹得著實不錯,輕而易舉的平過京中不少騷|亂。

錢家那頭比他小幾歲的妻弟宗寶官階也在攀升,他是翰林院出身,顯露出才華以後被皇上外放出去歷練過。去的是四川東邊,兩湖之地。

說到兩湖一帶,論重要性比不得京城,論富裕程度比不得江南,但是要比甘陜雲貴之類好得多。能去這處謝士洲從中使了力,錢宗寶也沒掉鏈子,他在兩湖當官那幾年把地方經濟搞得特別好,既富了百姓又肥了國庫。調回來之後人就進了戶部負責財政事宜。

這時,錢宗寶已經三十好幾,他跟他爹和姐夫一樣也沒納妾,有過三個孩子但只活了倆。

說到生孩子這方面,錢玉嫃要能幹些,在天福年間又懷過一胎,生了個小女兒,這回太皇太後也沒夢到什麽,不過老小好像繼承到當娘的好命格,她出生以後家裏事事順利,祖父身子骨也好,朝上怎麽折騰都牽連補上王府,還有她大哥盛人傑也能獨當一面,他沒走其祖其父走過的路,而是得到家裏支持在京中辦起本朝第一所農學院。

農業改革的事本來就是燕王負責的,學院那邊最初需要的人手都是王爺給他抓來,教的也不全面,主要是朝廷已經掌握的技術。

教的人有了,一開始其實沒招起太多學生,知道一兩年之後農學院的地位得到朝廷認可,經過考核評議,皇上決定在文考武考以外開一科農考,以此選拔專業人才,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這聖旨下來,農學院才得到財政撥款並且有了穩定的生源,學院得以擴建不說,還劃下一大片土地給他們做實驗田。

能這麽快得到認可,跟他爹他祖父的助攻脫不開幹系,還有就是皇上也知道盛人傑是有來歷的,覺得由他辦學將先進的農學知識傳播出去對朝廷頗有益處。有很多人學,很多人一起鉆研,出成果的速度會比現在快得多,你研究這我研究那,搞不好年年都有新成果,到那時百姓就有福了。

在傑哥兒小的時候,家裏人都覺得他長大了就是為朝廷管農事。

結果他做得比家裏人想的更好,沒有一天在衙門待,但是每天都在造福社稷。他辦了第一所得到朝廷認可的專業的農學院,當著院長,為朝廷輸送了大把的農業人才。

真要說起來,他沒怎麽親自給大家講過課,幾乎都在擬定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大到學制,小到教學方法課程安排,這些都得由他定下。

時代本身有很多的局限性,唯獨傑哥兒不光在後世生活過,還在農業大學讀過書,該怎麽展開教學他是最有數的一個。

雖然一開始大家有諸多不適應,習慣之後發覺規矩那麽定確實有道理,農學院也不是個花架子,進去學幾年出來簡直脫胎換骨。

以前很多人沒把種地當成一門學問,哪怕農業是重中之重,但是農民的地位不高。現在從農學院出去的個個都是多面手,病蟲害地貧天幹什麽問題他都有辦法解決,這些農學院出來的被派往全國各地做農業指導員,地方上的棘手問題陸續被攻克,他們都解決不了的還能捎信回京把情況說給師長及同窗,大家集思廣益……

農業發展進入到良性循環的時代,一開始大家純粹是從傑哥兒那邊接受知識,等他們學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想法有了鉆研的方向,自己都能搞出一些成果來。

王府之中誰也沒想到傑哥兒能做到這地步。

王爺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換做是他也不能把天書利用得更好了。

盛人傑醉心於農學教育,他弟弟佑康從小活在哥哥的光環底下,這對有些人來說不是好事,有個那麽“天才”的哥哥,只要提到燕王府的娃大家想到的都是他哥,內心稍微脆弱一點都受不住,兄弟間生出罅隙甚至到怨恨的地步也有可能。

康哥兒是沒有遲鈍到對此毫無感覺,他很早就聽人說過哥哥曾經取得的成就,他哥認字的速度是他拼命也趕不上的,他多用了少說一年才學完常用字,夫子常說二少爺也極具天賦,但還是比不上大少爺,最初教大少爺論語那些的時候,經常不需要釋義他就能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夫子至今還在可惜,大少爺後來選擇鉆研農學去了,若是不倦怠的讀書興許很年輕就能成為一代大儒……

必須得說,傑哥兒那麽早就放棄研讀經文有很大原因也是這位夫子逼的。

每次聽他吹起來,傑哥兒就是一背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