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機械廠這次分到房子的職工大多選擇在二月初搬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老人們說的“臘月正月不搬家”。不過也有少部分人分到房子後迫不及待地住進去,他們一點都不相信這些老話,沒看見全國上下都在打倒封建迷信嗎?

有的人看別人住進去了,內心左右搖擺不定,最後新房子戰勝了舊觀念,咬著牙也住了進去,生怕住晚了被別人占了便宜。

方三山倒是不急,房子裏頭家具什麽的都慢慢拾掇好了才帶著一家五口住進去。

四十多平米的房子,硬是隔成了“四室一廳”,夫妻倆一間,三個孩子一人一間,靠門口放一張桌子幾個凳子就是餐廳了,廚房在走廊上。肚子裏的小的,五年之內都不用考慮,肯定是跟爸媽住一起。等小的長大了,兩個大的說不定已經上山下鄉了。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去年冬天,上面剛露出這樣的口風,今年開年還在正月裏,就有年輕人陸陸續續地離開城裏,去了農村。其實知青下鄉從五幾年就有了,只不過這兩年因為高考取消了,城市裏青年人口堆積,無所事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國家又無法安排這麽多的工作崗位,所以知青上山下鄉的規模擴大到了全國範圍。

他們這裏的知青,最近的去了隔壁市的大巖村,最遠的可就不好說了,天南地北的,往東北去有黑龍江,往西南去有雲南。

方立安的大表哥被安排在三月份去黑龍江,大表姐四月份去安徽。但是大舅媽說什麽都不放心女兒,眼看著就要到嫁人的年紀了,去了鄉下要麽是嫁給村裏人,要麽是熬成老姑娘,哪個都不是好出路。男娃還能熬幾年,叫家裏慢慢想辦法,女娃哪裏耽擱得起。最後只能讓大表姐頂了她的工作,成為一名工人留在城裏。

這麽做的父母並不多,因為這個年代普遍是多子女家庭,又大多重男輕女,很少有人能為女兒做到這一步。畢竟女兒以後是要嫁到別人家的,那這工作豈不是拱手送到別人家去了?大舅媽也是疼孩子急昏了頭才想出了這樣的法子。

姥姥姥爺看在眼裏也不好說什麽,只是越來越多的唉聲嘆氣透露了他們心裏的擔憂。

方立安心裏對大舅媽的做法說不上贊同還是不贊同,易地而處,她或許也會做出和大舅媽一樣的選擇。

只是如果站在大表哥的角度,同樣的情況,姐姐有,他沒有,在他看來,很有可能認為父母偏疼姐姐。等輪到他下鄉的時候,大舅是不是也能為了他把工作讓出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古人的話是很有道理的。據她所知,知青返鄉要等到一九七八年,在這漫長的十年裏,不知道大表哥每每想起這件事會是什麽樣的心情,會不會對大舅大舅媽生出一絲怨懟。畢竟在命運的岔路口,他被送去了農村,而姐姐成為了工人。

算算年紀,方立新今年十四歲,秋天可以上高一,明年高二,最遲後年可能就要被安排上山下鄉了。後年是一九七一年,他可能要在鄉下呆個七八年。

方立平比他小三歲,會在七四年左右下鄉。十六歲的少男少女在農村能做什麽?家裏的活兒都幹不利索,哪裏能種地,真是愁死妹了。

不過再怎麽愁,日子都要一點一點慢慢過。

家裏的孩子分開住當然是方立安私下裏跟她爸提的要求,理由是她想要自己的空間,安安靜靜地看書學習。

方三山和許巧梅都不是重男輕女的人,不管兒子還是女兒都是自家的寶貝,所以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房間的隔斷是方三山做的,家裏的窗戶緊著孩子們的房間用,不然房間太暗了不方便看書,至於他和許巧梅的房間就無所謂了。不過幸好他家在最邊上,有兩個窗戶,這樣隔出來的四個房間都很亮堂。

孩子們的房間各放一張九十厘米寬的床,床尾擺著一張小小的課桌。這都是方三山去廢品廠找木頭打的。

方立安把從廢品站撿來的書一本一本抖抖曬曬,然後按照學科分類,並且按照難易程度排好放在課桌下,重復的挑出來收到床底。跟方立新和方立平打了招呼,讓他們想看就來拿。

方立新在心裏吐槽,我才不會想看,這輩子都不可能想看……

方立平卻是想著,小妹這麽刻苦,她也要加油!多看書!

剛搬了新家,方立安忙得很。每次許巧梅買了糧食回來,方立安就趁大家不注意偷偷往裏頭放些同樣的糧食,有時還會往面粉裏加些蛋白質粉,往雜糧裏頭摻些燕麥,往大米裏頭摻粳米,總之就是想方設法給家裏改善夥食。

但是她每次都不敢放太多,生怕被她爸她媽瞧出端倪。這年頭,城裏人的糧食都是定量的,每個月買來的糧食量就那麽點,如果她往裏放的太多,很容易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