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第2/2頁)

“但是丫頭。”她擡起頭,那雙帶著皺紋的眼睛泛紅,在日光下閃著明顯的淚光。太後伸手,撫上了蘭沁禾的側臉,“一件龍袍,需要兩百名繡娘花上三四年的功夫,你可以拿剪子剪了它,但要想將上面的絲線一根根抽出來,到死也難啊。”

蘭沁禾沉默著,良久,她低聲道,“可是娘娘,這件衣服從一開始就織錯了,不想棄了它,那就只能拆了重織。”

再不重織,唯有拋棄。

太後深深吸了口氣,滿目失望,“你不為自己想想,多少也該為了你家中父母想想。”

“我正是為了我家中父母著想。”蘭沁禾擡眸,眼眸深邃,“君父國母皆在,兒臣如何不為家國憂心。”

“你…”太後一怔,女子的目光讓她忽地忘記了後話,好半晌,她才軟了語氣,“縱要改革,如今強敵當前,內裏要是再生變動,難免會引發亂事。這件事內閣要慢慢商議,絕不能操之過切。”

各地藩王、皇室宗親一旦鬧將起來,國將不國。

蘭沁禾明白這一點,可她更加明白改革之事絕不能拖,一旦拖緩就不會再有下文。

“娘娘,此時韃靼進犯,國庫空虛,這正是改革的好時候。若是等到韃靼退去,國泰民安之時,那些皇室宗親焉能答應加收皇稅。”

她後退了半步,“我不明白,只是單單收他們一成田稅而已,為何就是不可行。平頭百姓,從未受過禮儀教化的,也能每年每月的為國庫裏繳銀;那些皇室宗親每年都拿朝廷那麽多的俸祿,他們為什麽就不願拿出九牛一毛來為國渡難。這是彥氏的天下,他們頭頂各個都頂著彥姓,就算是孝敬君父,也該拿些錢出來以全孝道。”

蘭沁禾提起衣袍,跪在了太後面前,仰著頭望著她,“皇奶奶,您是三朝的國母,只要您發話,這件事就成了大半。國庫年年空虛,百姓年年重稅,二十年倭患剛清,韃靼又接踵而來,韃靼以後西有亦力把裏、北有瓦刺。東有女真。不過一個倭寇進犯,偌大的西朝竟是連一場秋闈的錢都出不起了!”

她雙眼通紅,拉著太後的衣擺哀求,“如今還能靠著和西洋各國的買賣籌措軍餉,可有朝一日西洋諸國起了歹心又該如何?戰船火炮皆是從他們那裏買入,這麽多年來我們光是抵禦外敵、救濟災民就拖垮了整個國家。民生艱難、溫飽難行,何時才有精力支持工商?”

“皇奶奶,”蘭沁禾膝行了兩步,膝蓋抵上了太後的鞋尖,“大弊不革,如何自強啊!”

太後低頭,她看著女子年輕的面龐,沉沉地長嘆。

“沁禾啊……”她閉上了眼睛,摟住了蘭沁禾的頭,“你母親掌著工部,殷姮掌著戶部,這些道理她們又如何不知、皇奶奶又如何不知。”

老人搖了搖頭,熱淚從閉著的眼裏流下,“這個時候我不能答應你,藩王們遠在藩地,奶奶不能冒這個險啊。”

蘭沁禾怔怔地擡頭,“那……什麽時候才可以?”

太後沒有說話,直到蘭沁禾出了宮,她也一言不發。

什麽時候……等到西朝贏來明主,等到君臣一心,等到國泰民安,等到清明之世。

太後看著女子出宮的身影,苦笑著嘆息。

“殷姮壓不住她啊。”她呢喃自語,旁邊的姑姑聽了附和道,“她們是打小的情誼,這兩次籌措軍餉殷姮是全力相助。況且國庫現在空著,指不定她是有意放蘭沁禾來鬧的。”

“這樣不好。”太後搖了搖頭,“臣民其樂融融,皇家就沒法太平了。”

她擡了擡手,“那人也休息夠了,放他回來吧。萬清不在,內閣天天吵來吵去,還是得有個老臣壓住才行。”

姑姑微訝,“娘娘您還想著他呢?”

“從來就沒忘過。”太後又是一嘆,“把沁禾留著。這麽大的朝廷裏不缺善臣,缺她這樣的直臣,留著吧,沒什麽壞處。”

她轉身回宮,“把那道聖旨拿出來,燒了吧。”

“您是說先帝留給您的密旨,抄斬蘭家的那道?”姑姑大驚,“您不怕她捅破了天?”

“所以才要找個人來壓壓她,殷姮不行,她私底下是和沁禾一條心的。”太後道,“立馬下旨,叫王瑞回來理事,代理首輔位,直到萬清回來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