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民國之寫文(38)

電影在民國並不是什麽稀罕事。十九世紀末,也就是清王朝末期,上海就已經開始放引進的外國電影了。1905年華夏第一部國產電影《定軍山》在北平誕生以後,華夏的電影從零開始迅速發展起來,1922年起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各式電影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國產電影也開始百花齊放。

只是受科技水平影響,當前的電影都是黑白默片。從皮影戲那裏得來的啟發,很多電影院在放電影時會專門請人藏在幕後配音。樂景之前就陪李淑然看過幾次配音電影,然後他不得不承認,雖然民國電影的技術水平和畫質跟現代電影沒法比,但是它也是有自己的優勢的。

首先便是配音演員的配音。民國時流行的老國語和現代的普通話發音習慣和腔調很像,現代人可以輕易聽懂。而且這些電影配音演員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聲音清亮悅耳,腔調很有韻味,雖然帶有很嚴重的播音腔,但是感情還是很飽滿的。

然後便是演員。民國演員的古裝扮相真是吊打現代影樓風。民國演員,不拘男女,他們舉止優雅莊重,服飾裝扮和言行舉止頗為考究,看起來格外有古典美。因為電影沒有聲音,所以他們的表演更加細膩,更加注重眼神的表達,眸光盈盈好似蘊含著千言萬語,這用眼睛說話的本事在現代只有一些老戲骨能做到了。

樂景去電影院嘗鮮看過幾次電影後就再也沒去看過了。就像是一個吃慣海鮮鮑魚的老饕再去吃水煮白菜也會覺得吃不下。後世的電影題材百花齊放,民國電影題材單調不說,好多還是根據小說和戲劇改編的,有那功夫樂景還不如直接讀原著呢。相比較電影的二次演繹,樂景更喜歡閱讀原汁原味兒的原著。

不過樂景還是很支持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的,畢竟相比小說,自然還是電影的受眾更廣。

所以他就驚喜笑道:“這可真是好消息。是哪家電影公司?導演是誰?”

楊經綸報了一家電影公司的名字,樂景沒聽說過這家公司,大概只是一家不出名的小公司。楊經綸也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這家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資金不充裕,所以開價也不怎麽高,只有三百大洋,但是公司的導演季祺先生特別有誠意,他專門從上海趕了過來,希望能和您面談。”

三百大洋的確不能說得上高。樂景連載《名妓回憶錄》時已經千字四元了,全文十萬余字給他帶來了四百多大洋。當然三百大洋也不能說得上少,畢竟民國的頂級流量月薪才兩千元,還要壓給電影公司一半,普通演員的每月工資就幾十元到兩百元不等。

所以樂景剛穿越過來考慮未來的營生時,才選擇了通過寫文章賺稿費。因為在民國,教授和作家才是最掙錢的兩個職業,而且很多文豪往往是教書寫文兩不誤。

因為國家已經貧弱太久了,人民已經挨打太久了,所以政府和百姓都渴望知識救國,渴望那些學者能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術拯救這個風雨飄零的國家,所以政府花費大筆錢財支持讀書和教育,所以民國的文人才能活得那麽滋潤。

當然這並不是意味著今不如往。民國文人收入高是因為那時候讀書人少。假設民國政府撥款十萬元,由一百個人平分,那麽每人可以分得一千元;新華夏政府撥款一百萬,卻要分給幾萬人,那麽每個人就只能分到幾十塊錢了。

樂景本來就不是愛錢之人,所以對於版權費多少並不在意,此時讓他在意的是季祺這個名字。雖然面上還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樂景的內心已經掀起了驚濤駭浪,季祺這個名字在他心裏瘋狂刷屏。

樂景之前在電影頻道看過有關季大佬的紀錄片,知道這位大佬煊赫又不平凡的一生。也許這個名字在現在還不出名,但是要不了多久這個名字的主人便會聲名鵲起,在華夏電影史上青史留名,為華夏電影的發展和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季大佬幼時家貧,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這也深刻影響到了他日後的電影創作。他的鏡頭總是對準廣大勞苦大眾,記錄下窮人的辛酸苦辣,用電影替社會弱勢群體發聲,被後世電影人尊稱為社會的良藥,人民的喉舌。

樂景沒聽說過季祺現在的公司名字也是正常的,因為按照歷史發展,這家公司會很快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季大佬之後顛沛了好幾年,真正騰飛起來是在十年後,那時候他已經三十幾歲了,正可謂十年磨一劍。而且命運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季祺在未來也是憑借反應妓女真實生活的電影《從良路漫漫》一炮而紅,不僅電影圈打響了名氣,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現在陰差陽錯之下,季大佬提前十年要拍妓女題材的電影,就不知道他會不會提前十年成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