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紅樓(20)(第2/2頁)

另一派則一力支持費宏,狀元文章難得,王守仁寫得雖好,但稍有些離經叛道,也到底沒有那股“狀元氣”。

兩派你來我往半晌,卻見太子朱佑樘悶不吭聲地將兩篇文章細細看過,忽然問道:“李先生怎麽看?”

殿內一靜。

朱佑樘口中的李先生自然不是李澈,而是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東陽。

兩年前李東陽執教東宮,太子敬他人品學識,以先生之禮待之,如今太子既然問到他頭上,自然是把最後的選擇權交到了這位李先生的手裏。

李東陽放下手裏的熱茶,笑了笑,說道:“能得諸君爭辯到這會兒,可見這二人的確高下難論,按理我不該開口,不過既然殿下問了,我也就說兩句。”

他起身,眾人連忙讓開道路,李東陽走到兩份卷子前,先看了一眼費宏的卷子,稱贊道:“好一篇文章,若在往年,便沒那麽多曲折了。”

朱佑樘點了點頭,說道:“先生說得是。”

李東陽又把王守仁的卷子拿在手裏,細讀半晌,才慢慢地說道:“可這篇文章出來,諸君即便是認定前一篇為狀元文章的,也無法否認這篇文章的出彩。”

便有個人嘆道:“文采還在其次,這篇文章確實有些名堂。”

李東陽也看出來了,費宏的文章太正,所謂正,必然是儒家經典代代傳承而下,每一個字都是聖人言的注解,通篇挑不出絲毫毛病,若強要挑毛病,先對上的便是儒家千年正統經義。

然而王守仁的文章裏有自己的思想,他的思想脫胎於儒家聖言,也不曾脫離於儒家聖道,尋常上了年紀的人看了會覺得離經叛道,但在李東陽看來,這篇文章沒有狀元氣,卻有聖人氣。

何為聖人氣?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聖人的思想超越了時代,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蒙昧的長夜,聖人行道之初,他的思想是很難被世人所接受的,但過了百年千年,聖人的思想卻會在時代洪流之中宛若珍珠閃光,儒家發展到如今,已經很難再出一個亞聖,因為聖人言不可撼動,儒家經義一個字一個字地注解完成,學子只要背誦。

無數的聖人聖言將儒家學說推行天下,但凡與聖人言相悖,統統是離經叛道。

李東陽極少見到王守仁這樣仿佛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聖人言的學子,從前倒是有一個,只是那人心不在學問上,起初是一心權柄,後來沉迷搞事。

李東陽又看了一遍,這才把王守仁的卷子放下,說道:“狀元文章年年有,此等能令人爭辯不休到夜半的文章,諸君可曾見過?”

眾人這才注意到外間的天已經黑了。

明明剛剛開始爭論狀元人選的時候才過午時。

李東陽嘆道:“何況諸君此時閉目,腦海中還記得幾句那篇狀元文章?有誰不是見了這篇,無論是褒是貶,腦海裏就只剩下這篇。”

眾人一時無法反駁。

太子朱佑樘被自家先生的話提醒了一下,連忙將兩篇文章前後細讀一遍,果真發現費宏那篇雖透著再明顯不過的狀元氣象,可要論印象深刻,還是王守仁這篇。

甚至於他現在閉上眼睛,已經能夠把王守仁的文章背誦出聲。

一場狀元之爭直到夜半才落下帷幕,原本成化天子已經有了狀元人選,但在比較過兩篇文章之後,還是選擇尊重讀卷官的看法。

金榜之上,王守仁便落了頭名。

前人高中,春風得意馬蹄疾,王守仁高中,在家足足喝了半個月的姜湯,連賜宴都因病沒去,眼見著整個人都瘦了一圈。

也正因這一遭,王家夫婦認定是那幾個月的閉關折騰的,不僅不攔著他出京,還前前後後為他打點準備。

按理科考之後就要派官,但王守仁年紀太小,放進翰林院也是擔閑職,又有王華的人情在,便允了他帶職遠遊,九月之前歸京便可。

騎在馬上出了城門,這一次和先前趕考不同,王守仁怔愣半晌,擡頭看天,明明是滿眼遼闊藍天,他卻忽有一種雲開月明之感。

這便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