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三國(3)(第2/2頁)

至於打仗,這年頭哪裏不打仗?臨死吃頓飽飯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奢望。

強援到位,徐州的仗仍然不好打,但張超占據兩個前期優勢,一是他本身就是徐州境內的郡守,各地對他這張臉是不設防的,二是他雖然大肆征兵,拿下堂邑,但風聲守得極好,也是這年頭人都死板,寧願死在家鄉也少有想離開的,這樣一來即便是陶謙隱隱約約知道張超在征兵,也只當他想趕袁紹義軍的末班車,而沒有多想。

畢竟張超那個腦子,也鬧不出什麽大風波來。

抱著如此想法的陶謙很快遭受了迎頭痛擊。

廣陵距離徐州治所下邳不遠,經宿遷入下邳急行軍只要三日,由黃巾軍挑頭,近十萬大軍來勢洶洶,連下數座城池,在陶謙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兵圍下邳。

陶謙是有兵,可誰也不會把兵放城裏,反應過來的陶謙和反應過來的徐州軍一下子被切斷了聯系,李澈自己沒去,只讓人傳話給張超,要他圍住下邳打援軍,只要穩得住,陶謙遲早要開城門。

對一個體恤百姓疾苦的老人來說,他無法眼睜睜看著百姓困守城中直至餓死。

張超其實也做不到,他渾身上下都是缺點,有時候也不大聽話,故而臨行之前李澈給他下了一層攝心術,雖然這樣會導致張超反應越來越慢,腦子越來越笨,但也沒別的辦法了。

圍城五日,陶謙尚對自己的徐州軍有信心。

圍城十日,城中已經出現爭搶糧食的苗頭,陶謙漸漸擔憂起來。

圍城二十日,城中余糧逐漸減少,百姓家家封門閉戶,生怕被人搶了糧。

按照李澈的預估,下邳至少也該能支撐上兩三個月,義軍遠在洛陽,遠水救不了近火,陶謙遲早要放棄,然而情況比他想象得要好。

雖然秋收剛過,城中應當有不少余糧,但陶謙素來謹慎,糧食剛征上來就立刻送至糧倉由徐州軍接管,也就造成了城中余糧不多,拼命在外圍企圖打開缺口的徐州軍才是真正的糧多不愁。

然而就是十萬頭豬,徐州軍一時半會兒也殺不過來,何況同為徐州軍,廣陵和堂邑兩郡的人馬戰力也不低,倒是被拉來湊數的新兵夾在黃巾和老兵中間,損失不大。

這是李澈的戰術。

這會兒打仗講究一個可循環利用,兩軍對壘下死手的是少數,畢竟保命重要,一旦自家出現頹勢,軍隊就容易倒戈,真正可用可信的老兵都是寶,所以戰場相交,前幾日都是新兵炮灰互砍,重頭戲總在後頭。

除了這一點,這時還講究“鬥將”,顧名思義,兩軍交戰之前,各自派人出來鬥一鬥,為自家提升氣勢,派出來的將軍厲害,能把對面斬殺馬下,聲勢就大,打起來也就更容易獲勝,正如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這個不算,假如呂布不是天下聞名的悍將戰神,三打一還讓人全須全尾地跑了,反會倒折自家氣勢。

徐州軍裏倒有好武將,張超手底下卻沒什麽能用的,索性省略了鬥將的環節直接動手,因為他把精銳都擋在前面,一時對上徐州軍的炮灰,可謂連戰連勝,徐州軍氣勢萎靡之下,連換人都不好使了。

硬生生對壘了一個月,陶謙最終還是被迫開了城門。

不開不成,城中都快亂成一鍋粥了,再不開城門,恐怕人相食的場景就會在富庶的徐州上演!

陶謙一把年紀了,看張超的眼神悲憤中夾雜著疲憊,最後也沒說出什麽激烈的言辭,畢竟這人如此可怕,倘若他多說幾句惹怒了他,他陶謙倒是可以一死了之,可城中百姓又何辜?

張超只覺得腦子木木的,反應了一會兒,才讓人去把陶謙關押起來。

一定是近來打仗太累了的緣故。

陶謙投降,徐州軍自然而然跟著投了降,假如陶謙死了,說不得徐州就得亂,但陶謙投降了,這仗也就沒法再打下去了。

耗時三月,廣陵郡守張超完成了向徐州牧的晉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