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三國(12)(第2/2頁)

好在李澈也不準備立刻打死他,當即派郭嘉去和荊州方面議和,除了要走一批軍糧之外,還順帶要走了張郃的一家老小。

袁紹氣得頭疼,卻還是得捏著鼻子給,畢竟他還要打起精神面對曹操。

曹操一直在觀察局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他想要更進一步,最大的對手必然是李澈,李澈和張邈、袁紹兩面開戰,正是最疲乏的時候,假如他此時動手,可能重創李澈,也可能啥都撈不著,而從利益方面來看,若在此時拿下荊州,他就能立刻得到大片地盤、田糧和兵力,一旦李澈那邊戰事結束,他的實力也足以和他隔江對峙。

袁紹此時損兵折將又失糧,荊州實力被最大限度地削弱,這個時候動手,正是最好的時機。

曹操早年和袁紹是朋友,後來他興義軍,也是袁紹第一個響應,然而在利益面前,那一點交情壓根算不了什麽。

冬至時節,孫策和太史慈合兵陳留,三十萬徐州軍所向披靡,於當日活捉張邈。

兗州易主。

按照李澈的想法,張超和張邈兩兄弟的作用到此結束,他坐擁四州之地,是天下群雄勢力最大的一方,庶人出身為他帶來的局限性已經很小,對張家兩兄弟也沒什麽斬盡殺絕的必要,便讓人把這兩人送回老家。

回老家有兩種意思,在李澈這裏一般沒什麽隱喻,就是送回了老家種田度日。

不同於大部分聰明人的猜測,李澈一沒有殺張超,二沒有扶少主,主要是他覺得怪多此一舉的。

和袁紹打得火熱的曹操忙裏偷閑派人來賀喜。

曹操是個有點狂的人,早年便覺得天下英雄全是狗屁,無論是當時名望極高的袁紹,還是雄踞一方的公孫瓚劉表等人,他都覺得不能和自己比,直到李澈出世,他才有了一種惺惺相惜之感。

隔江而望之,天下英雄,唯操與先生也。

李澈沒怎麽在意曹操的賀喜,倒是仔仔細細看了一眼曹操派來的使節。

潁川戲志才。

這位先生四十上下年紀,臉色蒼白,時常咳嗽,咳嗽時面皮發紅,讓李澈隱隱有種熟悉的感覺。

上輩子他得奇書《憐花寶鑒》,雖然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攝心術上,但對於書中提及的醫毒兩道還是十分看重的,戲志才這幅模樣,很明顯是重病纏身了。

李澈想了想,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請戲志才帶回去。

前線打得如火如荼,曹操已經許久沒有休息好,但在得到李澈回信的時候,還是第一時間打起了精神,這些年他和李澈的交流不多,好不容易對方正式成為了他的對手,於情於理他都應該好好回復一番。

李澈的信仍然由上好的絹帛書寫,曹操為人儉樸,眉頭跳了一跳,還是用那雙摸慣了竹簡的手打開了輕飄飄的絹帛。

絹帛上攏共百十來個字,一眼到底,曹操看完,目光就飄到了戲志才的身上。

戲志才咳嗽了好幾下,這才注意到隨著主公的目光,眾人全都在看他,不由挑了一下眉,問道:“主公?”

曹操長嘆一聲,把絹帛發下,道:“給志才看看。”

戲志才拿到絹帛,荀彧和他關系一貫好,在他看完之後,也接過看了兩眼。

李澈的信中毫無和曹操寒暄交談的意思,只是說戲志才病重,大概過不了明年了,倘若曹操看重此人,可以拿五萬石糧來換一張治他的藥方。

絹帛傳了兩圈,一屋子的謀士神情都變得有些奇怪起來。

前些年賣了荀彧和荀攸,最近賣了小皇帝,這回不發展販人業務了,開始保修了?

話是這麽說,曹操若沒有拿糧換人的意思,也就不會把絹帛拿給戲志才看了,一眾謀士商議了一番,最終以曹操的拍板作為結束,戲志才於當月被送往李營,倘若真能治好,到時候一手交人,一手交糧。

曹操打袁紹打得更起勁了,只有打敗袁紹,他才能有充足的糧草!

近來他的頭風症也越來越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