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三國(14)(第2/2頁)

李澈便讓孫策把人領回去。

趙雲出獄那一天正值夏末,走不多遠天就紅了,趙雲擡起頭,只見漫天的雲霞正燦爛,他長長地吐出一口氣,跟在孫策的身後進了軍營。

雖然不能放在明面上,但軍營裏確實是有不同陣營的。

孫策和孫家的一批家將,諸如黃蓋,韓當等自成一營,由於他們來得早,掌兵多,這也是李澈軍中勢力最大的一派。

隨後是太史慈,太史慈不結黨,但他手中兵權不少,加上幾個副將也頗為厲害,便成了第二大勢力。

最弱的一方勢力是李澈拿下豫州和兗州之後趕來投效的一批人,以張郃為首,多是降將,最近又有一批水賊來投,首領叫甘寧的,和張郃頗為投契,便並入了這一夥。

趙雲是由孫策親自帶進營的,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孫部的人。

這些勢力的劃分看似並不明顯,就連孫策也只是稍稍提了一次,但趙雲是個心細的人,原先在公孫瓚手下的時候,新人老人爭鬥不休,他一個半新不舊的小將夾在中間兩面不靠,實在很難做人,跟李澈這次,算起來是才他第二次投靠勢力。

有了上一次的經驗,趙雲決定謹慎行事,就算不能融入其中,也至少不要得罪了主將。

從表面上來看,軍中的氣氛實在好得不能再好,大將太史慈和孫策關系親近,以兄弟相稱,孫策手下一幫家將忠心耿耿,團結一致,就連最應該不滿的降將張郃一夥,也只知道悶頭做事,半點沒有挑事的意味。

趙雲知道,事情不能從表面看,要深層挖掘,首先孫策是士族出身,太史慈出身不如孫策,身邊幾個副將也多是平民出身,這就是一層矛盾,隨後張郃是降將,他和孫策之間也有一層矛盾在裏面,一軍分三派,平時不顯,到了戰時必要吃虧,他若要在孫策這裏安身,就不能和太史慈以及張郃一方的人太過親近。

趙雲來了一個多月,和孫部的人相處得很好。

太史慈雖有些奇怪這個頗為冷淡的年輕人和孫策口中的義薄雲天趙子龍不像一個人,但他素來忠厚,也不願意在背地裏說人閑話,倒也沒吭聲。

張郃是降將,正如趙雲想的那樣,處在一個尷尬期,只能悶頭做事不說話,反倒是新來的甘寧,甘寧這人頗有幾分俠氣,基本上旁人對他什麽樣,他就對人什麽樣,被冷待幾次之後,也生起氣來,不再搭理趙雲。

軍營看著挺大,武將圈子實則很小,兩人的矛盾很快就被發覺,孫策很是納悶,他知道趙雲的性格謹慎,極少對人態度惡劣,像這樣鮮明的矛盾……這裏頭必然有事啊!

孫策找了個空閑的時候,帶著趙雲去城中酒家喝酒。

亂世百姓流離,像徐州這樣的地方,也不過一個酒家,平素除了軍士,也少有人來,孫策幾杯酒下肚,便開始有意識地套話。

可惜趙雲的酒量很好。

他又是個實在謹慎的人,雖然不明白孫策為什麽要套他的話,但還是謹慎地沒有表露任何看法。

孫策套不出話,便決定勸酒。

然後把自己勸了個稀醉。

孫策癱在桌上人事不知,甚至打起了呼。

趙雲想起來時孫策說的是請他喝酒,要付錢的手頓了頓,從孫策的懷裏摸出酒錢付了賬,然後背起他走出酒家。

走不多遠,忽有人揚鞭開道。

這時節許多地方沒有專門的車道,很多人不知道避讓馬車,便有人想出法子來,讓家仆攜鞭開道,雖有些張狂,卻也避免了撞傷行人。

趙雲久居北疆,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吃了一臉灰塵,才想起退到一邊。

李澈半臥在車駕裏,從車簾的縫隙裏看了看騎馬在前的李凝,不由深深嘆了一口氣,羨慕她的歡實。

春眠正好,夏日多乏,秋時人困,冬日補眠,這才是人生真諦,可到了她那裏,春日要踏青,夏日要曬曬,秋天要賞落葉,冬天要踩踩雪,一年四季沒有不想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