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3/4頁)

“我趙國兵強馬壯,妾並非擔憂此事。”趙國王後說道。

“那是為何?”趙王問道。

趙國王後秀眉微蹙,憂心不已的說道:“長公子趙嘉自從被廢除太子之位之後,便離開邯鄲前往代郡,據說想要借助李牧將軍之力……若是將來王上百年之後,長公子登上趙王之位,可會記恨於我與遷兒?”

李牧……又是李牧。

忠臣愛妻幼子,似乎人人都在被李牧針對。

趙王握著王後的手頓時一緊。

朝堂上的話,他並非不在意,若非如今秦國已經舉兵,他必然已經下令問罪於李牧。

還是再看看情況為妙,若是李牧當真太過,哪怕是大戰在前,他也不得不撤換將領,然後問罪於他了。

而在另一邊,郭開回府之後,禮貌客氣的讓秦國大夫王敖易容換姓,然後將其送出了邯鄲城。

府中,數萬兩黃金被深深地掩埋在了泥土之下,那是秦王遣人送來的禮物。

除此之外,秦王還許諾了將來秦國的高官之位。

……

一場轟轟烈烈的戰役就此在井陘展開,吸引了天下各國還在觀望的視線。

遠在戰場之上的李牧,完全不知道趙國朝堂上越來越洶湧的暗流,或者說,他知道了也已經回天乏力。

李牧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將全部的精力放在與秦國之間的對戰上。

井陘的戰爭,一直從冬日打到了第二年,李牧屢屢制止了秦軍的攻城掠地行為,如此大功他沒有等來趙王的嘉獎和賞賜,而是一封罷免軍權、令趙蔥前來接替主帥之位的王令!

當王令傳來那一刻,整個營帳群情激憤,所有的將士都在叫囂著趙王不公。

前來接替的趙蔥、顏聚二人看見人人都對自己怒目以視,不得有些心驚膽戰。

李牧輕輕伸手,制止了眾人的叫罵。

只這一瞬間,這個身經百戰氣魄威嚴的將軍便似乎無端蒼老了許多。

“敢問邯鄲發生了什麽變故?”李牧沉聲問道。

趙蔥猶豫數息,低聲說道:“郭開向王上進言,言您有不臣之心,因此王上傳您回邯鄲詢問清楚。”

“郭開小人!”李牧咬牙切齒的怒罵道。

趙蔥、顏聚都沒有反駁,或者說他們心裏也很想罵上幾句。

“對不住將軍,但我也是奉王上之命前來接替,抵抗不得。”趙蔥羞愧的說道。

“事已至此,多說無益,那我便與司馬尚去往邯鄲走一遭,與王上說清分明。”李牧疲憊的說道。

“此去兇多吉少,還望將軍保重,必要之時,即便違抗王命,也請盡快趕回井陘。”趙蔥說道。

他不過是尋常將領而已,沒把握抵抗秦軍。

“我走之後,你切記不可與秦軍貿貿然出兵交戰,一切按照我先前綢繆,以防守為主。”李牧說道。

趙蔥彎腰重重一拜,說道:“必定竭吾所能,不負將軍所托。”

李牧並非一人獨身而去,而是帶了五萬精兵和副將司馬尚趕往邯鄲,以免發生什麽不測。

去往的一路上,李牧不斷地在心裏謀劃見到趙王之後,要如何表明忠心,盡快獲得趙王信任,好重新再趕往井陘抵抗秦軍。

可他沒有想到的是,剛一入宮面見王上,趙王偃就毫不猶豫的罷免了他和副將的全部兵權和官職!

李牧跪在地上,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時間又悲又憤,高聲喊道:“牧自認忠心耿耿,王上莫要聽信秦國謠言!”

話音未落,趙王已經不耐的遠走離開,去往大殿召見三公九卿,好商量接下來的應敵之策,只有聲音遙遙傳來。

“李牧,念你也曾立下大功,便不追究你通敵之罪了,速速離開邯鄲。”

趙王身旁,相國郭開惋惜一笑,然後從袖中緩緩抽出紙張,甩在了李牧的面前。

“李牧將軍同朝為官多年,我竟未曾想到你竟然私下與秦王相約,意圖擁護公子趙嘉,好使代地獨立為國!”郭開嘆著氣說道:“先王和王上給予你的恩德,難道你全都忘了!”

李牧先是滿臉錯愕,緊接著心中大慟。

顫抖著手指撿起地上的信件,看著上面的秦王印鑒,李牧對郭開破口大罵,言他才是那個通敵叛國之人。

郭開淡然一笑,絲毫不以為意,對左右吩咐道:“李牧將軍失禮了,還不將其拖走。”

離開趙國王宮的那一刻,李牧揚頭向天看去。

天邊盡頭,沉沉疊疊的陰雲壓抑在群山的山峰之上,如同吞人而是的野獸終於睜開了大口,山峰之下,邯鄲城內的百姓還在庸碌而活,渾然不知大難將傾。

李牧突然感到一陣頭暈目眩,忍不住扶住了一旁的宮墻。

司馬尚連忙伸手扶住了他,低聲問道:“將軍,現在應當如何?”

應當如何?

李牧沉默數息,對他說道:“你去邯鄲城外召集士兵,即刻趕回井陘,我稍後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