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蓼莪(8)

華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度,一部《禮記》實際上也是治國書。這倒不是華夏民族窮講究,只不過禮儀的本質就是‘規矩’,在法律無法徹底被貫徹接受以及理解的時代,這種擺在明面上的‘禮’本身就是維護統治的最好工具。

所以每一個王朝除非是走到禮崩樂壞的王朝陌路,不然統治者的一舉一動都是有相關的禮儀規章的。

譬如說皇帝的後宮,往小了說是天子家事,但這也有著一重一重的‘禮’。

最重視禮的周朝說‘王有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女’,這樣簡短的一段話既是規定了數量,也是規定了品級。做一個簡單的數學題,也就是說,周朝的天子最多也只有一百多個妻妾…

以古時四海奉養一人的傳統,這堪稱‘簡樸’了。不過這種規矩隨著時代變遷肯定是有變化的,到了劉家天下,天子的後宮麽…

天子自然是不再滿足一百多個妻妾了,事實上如果算上‘名義上天子能夠隨時寵幸的宮女’,漢代皇帝的後宮動輒就有上萬人的規模!

這個規模不要說先秦以前的帝王了(先秦時代生產力低下,即使是天子也無法供養這樣多的宮人脫產…西周的天子不能說窮,但也沒想過要這樣浪費錢糧,只能說貧窮限制了想象力),甚至在後面生產力更加發展的朝代,這樣規模的後宮也不常見。

劉家天子親民是真的親民,前頭幾代帝王簡樸也是真的簡樸,但這並不妨礙宮廷之中藏著許多千嬌百媚的美人兒。說個笑話…皇帝的節儉…再節儉又能節儉到哪兒去呢?

劉啟自然不是那個例外,他的後宮規模並不算大,但除開那些宮女,剩下真正寵幸過的也不在少數。這些如花似玉的可人兒,除開生育過子女的,大多數也就是一夜承恩了——然後在深宮之中,寂靜老去。

白頭宮女閑坐說玄宗的故事可不是唐代才有的…

相比之下,育有子女的後妃就要好得多了,至少終身有了指望。當然,最好能生個兒子!只要兒子能夠順利長大,將來怎麽也會被封王。而等到天子山陵崩之後,她們就能去兒子的封地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太後。

這也不錯了。

隨著天子身體越來越差,生育過的後妃也就這點指望了。

壽少使和審七子,正是後宮之中這樣的嬪妃之一。她們運氣不好也不壞——沒有兒子傍身,但還是趕在天子劉啟身體徹底不好之前抓住了機會,生育了個女兒。至少…至少將來不會終身無靠。

少使和七子都是漢代早期後妃的品階…嗯,屬於底層的那種,七子比少使高那麽一點點,少使是最低的品階——但那又有什麽意義?都是被天子拋到腦後的無寵妃子。

事實上,兩人是宮女出身,帝王寵幸也是意外居多,只能說好運所以有了生育。這一點從兩人的品階與女兒的稱號就能看出來。

兩人是生育之後才有了品階的,然而品階如此吝嗇,就能看出帝王心意了,只不過是對有生育後妃例行給個位置而已。而兩人所生公主,壽公主劉婉、審公主劉妙?

漢代重視母族,常常有兒女隨母姓、外祖母姓的例子,這種事情在宮廷之中也有體現。常常見史書中有稱呼,如粟太子、衛太子、衛公主,都是跟著各自母親的姓氏稱呼。

但是,若是在史書之外還這樣稱呼,這就比較罕見了。皇子們基本上沒有這種情況,公主們倒是能夠見到——一般來說,公主們都有封號,封號由自己的封地來。而後,等到她們嫁人了,他們的封號可能跟著自己丈夫的爵位變化。

典型的例子是漢武帝劉徹的姐姐陽信公主,嫁給平陽侯之後就改稱平陽公主了。

至於說壽公主和審公主,這就是還沒有確定封地了!

公主出嫁的時候自然會安排好封地,但具體什麽時候劃撥封地,這卻是沒有固定時間的。只能說天子想起來了就能辦,但若是天子沒有想起來…那又能怎樣呢?

不過也不獨壽公主、審公主這樣‘倒黴’,事實上,靠後出生的女兒,特別是母親本身沒有多少恩寵的女兒,劉啟一慣如此……

“孫女拜見皇祖母!皇祖母長樂無極!”

大漢國母的長樂宮舉辦家宴,那自然是極盡排場的,壽公主與審公主縱使貴為金枝玉葉也沒有多少機會能常常得見——雖然她們是皇女,但並沒有因此獲得太後的另眼相待。平常的待遇大概就是公主規定要有的,至於其余的,多一分不多。

此時殷勤問安之余也覺得雀躍…說到底只不過是十歲上下的孩童而已,喜歡熱鬧、豪華、歡慶的場面,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作為大漢國母的老太太並沒有折騰兒子後宮的習慣,總的來說不會沒事兒找她們麻煩,但想要親近也很難。所以此時帶著女兒的壽少使、審七子?老太太只是淡淡的‘嗯’了一聲,就讓她們去旁邊的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