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采綠(3)

漢代的山東半島是個很奇妙的地方,經濟發達、人文薈萃是肯定的,可那只是指以臨淄為中心的腹心地帶。而目光移到更邊緣的地區,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不同於現代人常規印象中臨海等於經濟發達,對於此時的漢人來說,這更意味著不毛之地!

當年姜太公獲封這塊土地,站在後世的角度會覺得不錯,但從當時的情況來說卻不怎麽好,這塊土地基本上就是化外了!到處是沒有歸化的野人,土地沒有經過開墾,本身也不適合農耕…後來婦女紡織、煮海為鹽成為經濟亮點,那是被逼無奈了,靠著農耕本業活不下去了才這樣的!

就本身而言,只能說明最開始齊國條件很差!

而到了如今,距離齊國開國也近千年了,千年經營,這塊化外之地在普通人的眼裏已經變了味道。說到齊地,大家會想到富裕、學者等等,但那是提到腹心地帶時的感受!真要是沿海地帶,哪怕是鹽官的所在地,大家也會覺得是窮鄉僻壤!

畢竟鹽官的存在雖然意味著源源不斷的金錢,卻也只是金錢而已——有鹽官的地方有什麽?不過就是鹽工、小吏罷了!鹽上獲得的金錢又不會留在鹽官所在地,而是會像輸血一樣,送到別的地方。

對於本地來說,並無什麽太大作用。

所以陳嫣當初來到不夜縣度夏,很多人還很憐惜她…對於長居長安的貴人來說,大概除了長安以外天底下大多數地方也就是鄉下地方了!天下五都或許還有點兒意思,至於其他的,都不放在眼裏。

像陳嫣來的不夜縣,位於國家的最東邊,要不是因為海上求仙山曾經從這附近出發,那真是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麽地方了!真正窮鄉僻壤中的窮鄉僻壤!

但這裏果真是這樣嗎?那又不是了。

此地百姓中有一部分確實是海邊不服王化的部落歸化,所以民風與齊地不少地方迥異,頗有些剽悍的意思。但這說明不了什麽,只有真正來到此地才會知道,這裏還是頗為繁榮的。

首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臨著資源豐富的海洋,這裏的居民生活質量其實是高於漢帝國其他地方的百姓的。

海菜、海魚,都是唾手可得的東西,只要一家人勤勞,至少不會挨餓!

再加上此地臨海,煮海為鹽很是常見——燃料的缺乏讓普通人沒辦法大量生產食鹽,但積攢一些之後去縣裏換取一些生活物資,這也很能改善生活!

不過這裏糧食比較貴也是事實,算是有利有弊吧。但比較而言,還是比大多數內陸地區生活的普通百姓強了不少。

除了百姓生活的還不錯,這塊土地最讓陳嫣驚訝的大概是存在於此不知多少年的海洋貿易了。

聽起來仿佛是天方夜譚,但在這個時代,齊地確實已經開始了海上貿易!而且還有兩條航線呢!

一條是北方航線,連接了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這條航線歷史尤為悠久,很有可能在上古先民時期已經存在!當時的部落民眾乘坐簡陋的海上交通工具,很有可能就是原始船只之類的,在風向合適的時候和隔海相望的部落交換各自所需的生活物資。

這當然是很危險,且很不確定的。

不過至遲到春秋戰國以前,這種往來變得穩定且安全的多了。一方面是造船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是人們對這片海域的了解加深,對航海術也有了一定的積累。

當然了,經濟的發展也不可不提!如果不是用於交換的商品越來越多,兩地之間的商業活動變得頻繁,是不會有動力開辟這樣的海上商路的。

而到了如今,這條航路變化頗大,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連接了後世的朝鮮半島一帶。這種輻射範圍的增大,當然是商業活動催發的…政治上的訴求麽,至少現在存在於朝鮮半島上的小國與部落還沒有引起漢帝國的注意。

另一條航線是南方航路,連接了山東半島和吳越之地,具體的應該接近後世江浙地區吧。

這條航路稍微遲一些形成,不過在春秋時期也已經開始經營了。一開始倒不是為了商業,戰爭方面的因素占了主流。有一段時間南方諸侯國相當強勢,當時向北方攻擊所走的路線,有一條就是海上的。

雖然一開始是因為戰爭,但發展到現在,經濟卻是占了主流。畢竟…大家也是要恰飯的嘛!

如果賺不到錢,和平年間誰會維持從北到南的這一條航線?船只不要錢的!水手不要錢的?在這個時代,搞海運,絕對是高門檻高風險的典範!

當然了,與之相對的就是高利潤了!海上運輸的好處大家都知道,速度快、跨區大、運費低廉,若真的能踏入其中賺的絕對不少!

陳嫣在長安的時候從來沒有聽說過國家知名的富豪中有經營海貿的,來到不夜縣之後她才品出一些意思——不是這些人沒錢,而是對於這個國家的上層來說,海貿已經涉及到他們沒怎麽注意過的東西了,所以會被下意識地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