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東方之日(4)

讓所有人松了一口氣的是,直到天子從上林苑回宮,似乎也沒有真正‘垮掉’。甚至在那之後召見了太常和少府的官員,要為太子舉行加冠儀式。

冠禮是華夏民族一直流傳的一種禮儀,其實就是男子的成年禮,這一點和女子的及笄禮是相對應的。《禮記》有雲,男子二十冠而字,也就是說男子到了二十歲的時候行冠禮,取字,這以後就是一個真正的大人了!必須承擔起生活的重擔,擔負起責任來。相對應的,周圍的人也得給其相當的尊重。

雖說因為有成婚年齡這個微妙的存在,冠禮才等於成年顯得過於迂腐了——按照此時的古代的成婚年齡,大多在十幾歲的時候就結婚了,都結婚了還不算成人?還會被周圍的人當成是什麽事兒都不懂的毛孩子?

這一點頗像後世某國法律中允許的結婚年齡,以及發生性行為的年齡之間的矛盾。允許結婚的年齡在十六歲,但不許和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而成年是十八歲——結婚了當然可以發生性行為,所以法律雖然規定不許但現實生活中該怎麽做就怎麽做。

但是,冠禮就是冠禮!特別是在上流社會,有沒有行冠禮始終會成為家族成員,甚至外人對一個年輕人評價的關鍵。所謂‘乳臭未幹’‘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都是人們對於年輕人的一種固有思維,這種來自大多數人的固有思維可以去批判,但身處其中哪怕再過幾千年都無法脫出。

天子趕在這個時間要為太子舉行冠禮,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原因。雖然太子劉徹的年紀不能算小,至少已經知事了,曉得好歹,有自己的一套,而不是真的任人擺布的無知小兒。

但,沒有成年始終是一個問題啊!

此時才是大漢前期,見識過多少天子?和後世少年天子,甚至幼年天子層出不窮,路都走不穩坐上天子寶座的情況俯首可拾不同,此時大家對於少年天子最大的印象可能也就是周成王十三歲繼承天子位,周公輔政,直到二十歲還政。

其他的,雖有很多少年天子(多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諸侯國林子,國君多,基數大,少年國君也就多了起來),但始終難以讓人六下深刻的印象。

而後世就算是垂簾聽政的太後,背後奪權的攝政王,強勢無比的官僚集團,這些人到了天子十七八的時候再不還政也是要讓人起疑的——甚至不是讓他人起疑,他們自己都要不安!說到底,他們也知道這個時候再不還政,在法理上是說不過去的。

此時,一個皇帝二十歲之後再真正親政,這有問題嗎?真沒有!這一點其實從後來劉徹的人生軌跡就能看得出來了。長樂宮裏的老太太早期對他有著很強的壓制,並不是單純的‘以孝治國’在發揮作用,更是‘天子年少’,作為祖母的太皇太後有著名正言順的理由去管教!

此時世風如此,不然的話,按照後世的習慣,劉徹繼位的時候都十六歲了,直接親政掌權也不是做不到!

按照此時的風氣,太子劉徹行行冠禮本身並不是什麽麻煩的事,少年天子向來有提前行冠禮的傳統。華夏人的變通就在這裏了,所謂事急從權嘛。如周公輔佐的成王,最後還不是十五歲就加冠了。

不過就算加冠了也不代表劉徹就真能獨當一面,就像周成王,一樣是二十歲的時候周公還政。

但不管怎麽說,加冠與否還是有去別的。首先,一個加冠了的天子始終會讓人覺得可靠一些,沖淡了過分年輕帶來的擔憂,臣民百姓也能安心。其次,一個沒加冠的天子,頭上長輩就能直接越過他插手政事。而一個加了冠的天子,哪怕真實年齡並沒有二十歲,有人想要幹政,也只能以建議的形式。

只不過有的人位置硬紮,這種建議會非常具有威力。

這個時候天子決定給太子行冠禮,有眼力的都知道了,這是為太子將來登位做最後一重鋪墊了。

非要如此也不是劉啟在防備誰,在他看來朝堂內的刺頭、重臣都被他剔除了,而皇後,也就是未來的太後,有老母親壓著,做不了什麽。而老母親,劉啟相信一個已經這般年紀的瞎眼老太太不至於突發奇想,想要分享天子權力,或者幹脆對自己已經當皇帝的孫子不利。

劉啟要如此做,很多程度上就是為了完成一件該做的事情——為自己的繼承人舉行冠禮,為天下留下一個已經加冠了的天子。當然,也對劉徹將來有些好處畢竟想的好好的,誰又知道將來會出什麽事呢?劉徹加冠了,等於是多了一重護身符,所謂進退合宜嘛!

這件事是正事,也是好事,沒有人反對,也不應該反對。即使大家都知道,冠禮繁瑣,天子身為父親到時候也要費心,而對於天子現在的身體,這的確是個不小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