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野有蔓草(6)

天氣寒冷,宮殿中卻是溫暖如春。

紅通通的炭火持續散發著熱力,偶爾發出輕微的‘畢剝畢剝’聲。殿內除了年老學者略帶口音的講課聲,再無其他響動。

等到授課完畢,自有劉徹這個天子提問——如今的老師們可都是拽的飛起的,一般情況下只有高興了才會回答幾個最喜歡的學生的問題。至於學生對此滿意不滿意?那他們就不很在乎了。這個時代的知識絕對是被極少數知識分子壟斷的,有人不滿,覺得這不好。

可有的是人願意來經歷這種‘不好’呢!

也就是學生變成皇帝的時候,這一切才會發生變化。

說到底這些學者也是有自己的追求的,誰不想用自己的學識吸引天子,然後幫助天子治理這個國家呢?華夏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學者們都有著‘致君堯舜’的偉大夢想,甚至很多人就是以此為使命的!

所以這些學者們不怕天子問的問題多!就怕天子對自己的課程毫無興趣。

等到老師離開之後,劉徹一改之前端正的樣子,迅速扭過了身子,手臂靠在了後座陳嫣的書案上。笑著問:“阿嫣有些心不在焉?是覺得《詩經》博士有甚不足?”

“嗯?”陳嫣正在收拾面前的一些竹簡,反應了一下才明白過來。跟著就搖了搖頭:“倒也不是,只不過《詩經》的道理實在是聽的太多了…如今的學者又十分喜歡將《詩經》中的篇目全都靠到道德、教化上去…唔,還是聽《易》更有意思。”

雖然現在為止,研究《詩經》的很多學派還沒有成長,甚至誕生,但關於《詩經》的解讀,學界已經有了很多在陳嫣看來非常奇葩的結論了。畢竟,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日後會有那樣的解讀,往前追溯必定是有根源的。

所以日後《關雎》這樣的愛情名篇會成為歌頌‘後妃之德’的存在,這個觀念甚至影響了中國人近兩千年!

然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什麽鬼的後妃之德啊!

而類似《關雎》這樣的解讀方向,在《詩經》中簡直處處可見!比如《野有死麕》,說的是很簡單的男追女故事,而且在最後還有男女‘私相授受’的神展開。

考慮到詩歌所處的時代背景,當時的華夏其實還處於‘野性未馴’的階段,很多時候的行為、風俗,都有著上古遺風。男女交往也是一樣,情投意合就‘在一起’,這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類似《野有死麕》這樣的詩歌,它是很質樸、很直白的。或許沒那麽文雅,但它本質上也沒有任何邪念…這大概就是孔子說‘詩三百,思無邪’的原因吧。

但在《詩經》學者們的解釋下,《野有死麕》的意思就變了,男主人公變成了無恥之徒,女子則是抗拒對方無恥行為的貞女,所以批評了無禮,歌頌了女子的貞烈——這種解釋已經很‘硬’了,但還有更硬的引申義!

大意說,在之前,此地風俗這種事是習以為常的!而經過周文王的教化,人們變得講禮義廉恥。女子遭到男子淫誘能夠反抗…這是什麽,這是文化的勝利啊!都是周文王教化之功!所以這首詩歌歌頌了周文王教化!

emmm…【我特麽還能說什麽呢.jpg攤手.jpg

而類似的解讀,在《詩經》中到處都是,陳嫣簡直服了這幫人!虧的他們有腦洞,反正讓陳嫣去做這種聯想,她是真的做不到。

劉徹早就猜到陳嫣會有這種想法…畢竟在他的記憶裏,陳嫣本來就是一個性情很‘真’的人,這種解讀是一定不會接受的。其實劉徹自己也覺得這種解讀過度了,不過他是不會制止這種解讀的。

不僅不會制止,可能還會推動。

“幸虧不是天下人都如阿嫣這樣想…”劉徹嘖嘖了一句。

陳嫣也露出一個‘我理解’的眼神——對於皇帝來說,思想文化問題一直是個重要問題!如果可以的話,皇帝都是希望天下人思想能夠統一的。知道忠君愛國,知道勤懇規矩,不要總想著搞事情…就是類似這種簡單卻有用的思想。

但這種思想不是直接去說就能種到人的腦子裏的,需要有一定的載體。當載體為人所接受了,這些思想也就潛移默化中被人接受了。

古代賢人的著作或許本身並沒有其他的意思,但是不要緊,用這些著作作為教材的時候統治者是可以摻私貨的!

解釋權是在現在的人手上的啊!就如同《詩經》,詩歌早就存在了,就擺在那裏。但要說這些詩歌到底是什麽意思,那還不是要看擁有話語權的學者怎麽解釋?

劉徹很喜歡現在《詩經》的解釋方式,因為裏面傳達的思想是絕對有利於統治的。

想到這裏,陳嫣也打趣劉徹:“姐夫曾經還為了儒家與道家的南轅北轍同老師們辨論過呢!我現在還記得,‘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這是道家的道理,要叫民眾愚笨。而儒家卻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朝聞道,夕死可矣’,是要啟發民智。當時姐夫以此為惑,讓老師們都差點兒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