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有女同車(7)

相比起瓷器,其實陳嫣對玻璃的工藝更加了解,這是因為她最喜歡的一個UP主就是專門做玻璃藝術品的。看的多了,當然也會有相當的了解——甚至因為同為UP主的關系,兩個人私下有聯系。

陳嫣受其影響,對玻璃的種種工藝是很有興趣的。

而在現代社會,知識是向普羅大眾敞開的,只要肯學,真的很難有學不到的!因此,她確實了解了很多關於玻璃的知識,雖然這些都是理論性質的。

首先,如小說中寫的那樣,只是石英砂(二氧化矽)加上純堿(碳酸鈉)或者石灰石(碳酸鈣),然後經過高溫得到鈉玻璃或者鈣玻璃——這是完全的理想狀態,照搬化學方程式得到的!現實生活中想要靠這麽點兒東西就造出玻璃,不是不可能,只是太難了!

首先就是高溫環境,玻璃的燒制溫度實在太高了!比瓷器還要高不少,古代工藝條件下是很難達到的。所以需要使用助熔劑,讓玻璃燒制的溫度降下來。一般是蘇打或者芒硝。

據說最早玻璃誤打誤撞造出來就是因為蘇打不小心和砂子混到了一起,又經過了燒灼。

不然的話,一般情況下誰能將砂子燒化了?

其次,有了助熔劑得到的玻璃依舊相當粗糙,只能是很原始的玻璃…最早只能燒色相很渾濁的玻璃球來著。

這是現在的工藝都能達到的…就陳嫣知道的,國內就有玻璃作坊,會早玻璃珠子。貴種一些的有‘蜻蜓眼’,這個有技術含量,得會調制不同顏色的玻璃液,還得有手藝,弄出同心圓或者偏心圓的圖案來。

相比之下,米粒珠、管珠什麽的就要簡單多了。

還有另一種造玻璃的方向,也屬於比較高端的,那就是用來仿玉器。雖然這個時代玻璃難得,可大塊可以用來造玉璧的玉更難得!所以有人就想出了玻璃玉璧的主意。

這種玻璃的難點在於必須盡量使玻璃顏色清澈,並且減少氣泡。後世看到的玻璃往往澄澈透明,也沒有氣泡的存在,甚至比天然的寶石更加完美。但那是技術進步後的結果,最早的玻璃可不是那樣的。

早期的玻璃,各種原材料都非常‘雜’,不是純粹的化學元素。比如用石灰石吧,它能是純粹的碳酸鈣?其他的原材料也大抵如此。另外,就算是原料中純粹的那些化學元素,也有影響,因為他們會與其他成分反應,使玻璃帶顏色,但這種顏色又因為不可控的關系,很多都不那麽美好……

至於氣泡,那更是困擾了數千年的問題!在古代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得到解決。玻璃工匠往往只能通過提高自身的技術,盡量減少氣泡地產生。只是這種辦法終究沒有普適性,更會耽誤生產,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減少氣泡上下了那麽大的功夫,效率自然會降下來。

造玉璧的玻璃得呈現出綠色,而且得盡量保持通透、減少氣泡,這在這個時代也算是頂級的技藝了。

真要說的話,比造蜻蜓眼還有技術難度。當然了,賺的也更多。

因為國內有這樣的技術基礎,陳嫣其實不必從最基礎的做起。相比起自己從最基本的玻璃窯爐慢慢起來,在原本的基礎上做改進怎麽也容易一些。從無到有,或者做改進工作,怎麽選並不難判斷。

不過在經過一番考慮之後,陳嫣還是決定自己另起爐灶。

一個方面,玻璃作坊在此時雖然有,但還是太稀罕了!且不說她尋訪不尋訪的到,就算能找到,人家又肯拱手相讓嗎?手握著玻璃制造技術和作坊,等於是躺著賺錢了,怎麽可能甘心讓給別人。

若是讓陳嫣以勢壓人,那她又覺得沒意思了。

另一方面,此時的玻璃制造是個什麽水平,她是知道的。水平低還在其次,她也沒指望這個時代的玻璃制造水平高…當然了,西方世界裏玻璃工藝已經不錯了,現在應該正好是腓尼基敘利亞玻璃的黃金時代,羅馬玻璃則是蓄勢待發,等到腓尼基敘利亞玻璃衰落,就能接位…估計也就是幾十年內的事情了。

可是西方玻璃做的好對陳嫣來說並沒有什麽意義,遠水解不了近渴。

重點在於此時國內的玻璃作坊規模極小!可能是生產方式導致的,也可能是不想泄露技術?反正從產量推測規模,應該是小的可憐了。

這麽小的規模,她就算收編了他們又能怎樣?工匠得不到多少,甚至可能會和她弄出來的新技術格格不入。技術積累倒是有點兒用,但就為了點兒技術積累費這麽大的勁,根本不劃算。

幹脆自己上吧……

既然要做就做好,她也不指望像小說裏的主角一樣了,知道一個化學方程式就能造出透明澄澈的水晶玻璃。她只希望能夠超出現在的西方玻璃工藝水平,領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