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凱風(1)

夏天的地中海是最舒服的,受特殊氣候影響,可以用炎熱幹燥來形容。但是,在沿海區域,因為冷洋流的關系,氣溫最高不過超過22℃,稱之為涼夏——不會覺得熱,不會覺得濕黏,而又可以享受明媚的陽光。

這是一種浪漫又活潑的戶外氛圍,古代地中海城邦能夠形成特殊的海洋文明,不是沒有這方面的原因的。

亞歷山大裏亞,或許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亞歷山大港,就位於地中海沿岸世界。

公元前120年的亞歷山大裏亞是非常獨特的,從法統上來說,這裏還是法老的國度,這裏的統治者,也就是托勒密家族的繼承人們也被埃及人民,以及後來的史學家認為是法老。但是,從另一個角度,這已經是埃及法老的最後余暉了,希臘化不可避免地降臨。

地中海沿岸文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或者說,世界上任何一種輝煌文化都很有意思,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地中海沿岸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多樣而又排他!

這一結論很可能不符合很多人的直觀印象,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裏,華夏文明封閉保守,而地中海文明以及後來發展出來的歐洲文明代表的則是開放,不存在排他性。只能說,在這個事情上其實是恰恰相反的。

華夏文明在古代的時候可以說是得天獨厚,就像後世的美國一樣,擁有天然的分界線。美國擁有的是兩個大洋,而華夏呢,東邊是大海,北邊是沙漠,西邊是高原,南邊是密林、山脈,這在古代社會,是和大洋一樣難以逾越的自然地理分界。

這直接塑造了華夏文明的心態,本質上是自信的…我們並不擔心有一天我們自身的文明,自身的認同,等等一切會被外界所擊垮!或許有過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但這種程度的威脅,與地中海沿岸的文明鬥爭相比也是難以同日而語的。

因為不害怕,所以會非常開放——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我們會說入則華夏,出則夷狄,卻不存在正常社會中反復強調自己的文明成分。對這個問題強調的比較多的是清朝的統治階層,因為這是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天然的危險讓統治階層不得不維持自身壁壘。因為一旦融合,被同化的肯定是統治階層,而不是更先進、人數多得多的華夏文明。

地中海文明就不同了,後世的中國人總是將地中海周邊出現的種種文明統稱為‘地中海文明’,認為他們之間就算有區別,也是共性更多,類似於華夏大地上的各種方言…其實這是不對的!

地中海周邊種種文明之,不像華夏大地,擁有自然的地理分界,所以彼此之間非常容易滲透、攻擊、瓦解。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自己的文明,為了維護自己的認同,文明是不可能開放的,相反,其實非常保守。

所以這裏很早就誕生了各種‘一神教’,誕生了非此即彼的傳統。事實上,後來席卷全世界的基督教文明,最早就是地中海文明中一個小小分支。

‘一神教’‘非此即彼’,這是有利於提高凝聚力,有利於樹立起對外圍墻的。在保護自身認知,群體認同上,這是絕對有利的!

當然,發展到後來,這也成為西方世界很多國家問題的來源——不過,這是很久很久以後的故事了,就現在來說,地中海沿岸還在古代的黃金時代呢!

古老的埃及文明對於現在的地中海沿岸來說已經是昨日黃花,希臘在絢爛的文化中走向了某種程度的終焉。但希臘化卻在希臘結束之後一步步影響著這個世界——公元前四世紀,馬其頓崛起,這本身就是一個希臘城邦。

然後就是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以一種令全世界瞠目結舌的速度完成了自己一生的閃擊,打翻一個舊世界之後建立起泛希臘化的世界。雖然他的霸業其興也勃焉,亡也忽焉,希臘化卻以不爭的事實降臨到了歐亞大陸。

東部甚至推進到了後世中亞地區,已經十分接近華夏了!在這裏,即使過去多個世紀,依舊能見到希臘化城邦,成為這一地區的歷史遺產。

至於向南,地中海南岸更不必多說,早已被收入囊中。

地中海南岸,其實就是所謂的北非。整個非洲,不能否定確實有古代文明,但籠統來說,除了與歐洲、西亞交流比較密切的北非,非洲其他地區的文明程度是比較低的,並不比古代的美洲強,甚至在一些領域,比如說天文歷法上,還有不如。

所以說,北非與其說是非洲文明,還不如說是歐洲文明,這裏是歐洲文明的後花園…在法老時代逐漸過去之後,這一點就基本確立了。

亞歷山大大帝以一種摧枯拉朽的方式征服這個世界之後,實際上是沒有辦法完成對這個世界的實際統治的,所以各種總督的設立就非常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