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霸主 秦宣太後(第2/6頁)

他卻沒明白,九鼎只是一個權力的象征,它是指王權,而不是僅僅只是九只舉重器。要知道洛陽是韓國的地盤,如果兵臨城下拉走九鼎,就可以稱霸諸侯,那麽韓國幾百年來隨時都可以拿走九鼎,但韓國卻沒有這麽做。而春秋戰國數百年來,從楚莊王到秦惠文王,無數有野心的君王都曾經想得到九鼎,但最終都只是試探行動,而沒有實際執行,更不會像秦武王這樣直奔目的地扛起就走這般粗暴簡單。

無他,在自身條件不成熟的條件下,去挑戰世界認定的規則,去重建自己的新規則,是會引來天下人群起而攻之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作保障,去挑戰“普世價值”,縱然秦武王不死於被九鼎砸傷,縱然他可以成功把九鼎拉走,但最終他這一舉動,也會令秦國招致諸侯的圍攻。

從秦武王一登基就大力提拔重用孟賁等大力士的情況來看,他去舉鼎這件事固然是意氣之舉,卻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所以,他的死亡,或出於偶然,但他的圖謀會失敗,則一定是必然的。

秦武王死後,因為他沒有兒子,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他的兄弟,也就是秦惠文王所生的十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展開了血流成河的大內戰。

這內戰一打就是三年,自然把商鞅之法打到沒人遵守了,什麽經濟農業發展也停頓了,什麽軍事力量也全部用來自己人打自己人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諸位王子長達三年的動亂中,必然有著其他六國背後的勢力在幕後進行操縱。王子們的角力,很大程度上,實則是各國勢力在秦國的較量。

打到最後,原來強大的秦國,在這種自相殘殺中變弱,原來已經臣服於秦國的許多國家和部族,也紛紛開始翻臉。

原來在秦惠文王時代收服的巴蜀之國,又乘機叛亂割據了;在北方的戎族義渠本已經向秦國稱臣,此時也再次翻臉稱王,搶了秦國在北邊的許多城池。

當然,其他六國更沒客氣,直接插手內鬥者有之,支持失意的王子爭位者亦有之。照當時的戰國七雄的情勢來看,根本沒有人想到秦國會統一,因為當時秦國的力量並不強,雖然商鞅變法以後,秦國也占了一些地盤,但基本上都是靠張儀利用合縱連橫之術,也就是連哄帶騙弄來的,真正的硬戰並不算多。

而當時七國中,最強的是楚國和趙國。楚國是因為楚威王滅了吳越,所以楚國的面積在各國中最大;而趙國則是因為趙靈武王胡服騎射改革軍隊以後,趙國的軍事力量成為諸國最強。

落井下石的事都不用人教,看秦國亂了,楚國也沒閑著,立刻陣兵邊境,揚言要收回當初被秦惠文王連騙帶搶占去的上庸之地。趙國更狠,此時趙國是趙武靈王在位,就直接跟燕國合謀,把押在燕國當人質的王子嬴稷押過來送回秦國去,揚言要秦國必須立他們趙國看中的嬴稷為王,就是歷史上的秦昭襄王。

趙武靈王這麽幹不止一回了,那時候燕國在位的燕昭王,就是趙武靈王和秦惠文王趁著楚國內亂,聯手給擁立的。自然,這場擁立之戰中,趙國好處多多,所以趙武靈王有理由再來一回。但是,如果趙武靈王知道擁立嬴稷會給趙國帶來什麽,一定會後悔到撞墻吐血去。

好運氣不會精準無誤地一定掉在誰的頭上去,擁立贏稷建立傀儡政權,這個創意是誰提供的呢?綜合後來的種種情況,我們認為在秦宮中蟄伏了很久的羋八子,很有可能在這中間動過手腳。

而與此同時,羋八子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也在這些年的爭鬥中,一步步慢慢掌握了一支軍隊。當贏稷回到秦國爭位時,早有準備的魏冉立刻帶兵把秦惠文王留下的非羋氏所生的十多個爭位的王子統統殺光,而秦惠文王的原配王後,也一起被殺。

贏稷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封母親羋八子為太後,並且整個國家的政權,都由太後掌握。於是,宣太後羋八子成為秦國的實際統治者。

太後之稱,是從羋八子開始的。“太後之號,自秦昭王始也。”“母後臨政,自秦宣太後始也。”她以太後身份統治秦國長達四十一年之久,“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

宣太後執政後,起用同母異父弟魏冉和同父同母弟羋戎以及母族中人向壽,掌握了軍政大權。清理了內憂以後,她開始對付外患。

首先是居於秦國西北的少數民族義渠,他們一直是秦國的心腹之患。因為義渠的存在,使得秦國一直以來不敢東進,因為秦國每次對其他國家一開戰,義渠就會在背後趁火打劫。因此想要秦國無後顧之憂,就必須先除去義渠。

為了解決義渠,宣太後采取了色誘的方式,把自己嫁給了義渠王。二人長期以夫妻的形式居住在秦國的甘泉宮中,宣太後還為義渠王生了兩個兒子。這場婚姻使得秦國東進而無後顧之憂,秦人從少數民族那裏學習了彪悍的戰鬥作風,同時源源不斷地將西北良馬運進了秦國,加強了秦國的軍事力量,而在後來的秦國與六國的戰爭中,尤其是戰神白起對楚國的戰爭中,秦國的精工兵弩和騎兵隊伍,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