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柔情 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後馮氏(第4/5頁)

就這麽著,朝中上下都是嫌惡乙渾的人,但缺一個出頭的人來攬事做主。馮太後那火中一跳,讓大家感覺她是一個有膽識又對皇室忠心的人,而她的身份又正好出頭。於是三三兩兩地跑到馮太後面前試探。

馮太後立刻借此機會,結交宗室和大臣諸將,秘密布置定下大計。這邊渾不知情的乙渾還以為皇袍即將加身,高高興興地準備時,立刻被領了馮太後旨意的兵馬一網打盡。馮太後以萬眾擁戴的姿態登上大殿,宣布平定乙渾叛亂,並果斷下旨,斬殺乙渾及其同黨,夷滅三族。

乙渾死後,馮太後卻沒有像眾大臣所想的那樣走完過場就下台回內宮去,她坐在寶座上不動了,當場宣布,為了杜絕再發生權臣欺皇帝年幼而擅權的事,將由她馮太後本人臨朝稱制,代掌國政。

大家都傻了眼了,什麽叫請神容易送神難,眼前這尊神就是了。開國皇帝拓跋燾千防萬防,自以為算無遺策地把所有母後專權的可能都排除掉了,卻沒想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滾滾歷史潮流無法阻擋,北魏王朝最終還是出現了母後專權的局面。

先天的野心家很少,但是一個性格強悍的人,在時機和環境都對的情況下,很容易成為一個野心家。馮太後當年有跳火殉夫的行為,應該說在前期執政的時候,她對自己的心理交待都是很理直氣壯的,她是為了防止乙渾叛亂這樣的行為再度發生,她是為了守著她亡夫的江山,她是為了幫助她的未成年養子皇帝。

但是權力猶如罌粟,一旦品嘗就會上癮,再也不會放下,除非至死或者是被迫趕下台。馮太後第一次聽政的時間僅維持了兩年左右,在拓跋弘十四歲那年,認為他可以獨立承擔政治事務了,就歸政回內宮了。

當時她想到的是她丈夫拓跋濬的模式,拓跋濬十三歲就能夠很像模像樣地做皇帝了,而且跟保姆常太後之間母子情深,相親相愛。但是拓跋弘顯然不是拓跋濬,拓跋濬是政變中長大的,拓跋弘是宮中養大的,拓跋濬是常太後親手養大的,拓跋弘不是馮太後親手養大的。

非但如此,拓跋弘從小就知道自己將來是要做皇帝的,祖制家法是不許母後幹政的,馮太後掌握了國政兩年才歸政給他,還給得不爽不快,朝中上下臣子都是馮太後一手提拔的人。馮太後雖然還政,但是攪權多年習慣了,總是要對拓跋弘的行為“看看、幫幫、指點指點”。有什麽事情皇帝一吩咐,底下人卻說:“這件事您問過太後了嗎,沒有啊,那等臣問過太後再說吧!”

一個強勢的母親,同一個有皇權名分支持的兒子,天生就有一種無法調和的矛盾。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幾個執政太後能夠和兒子和平相處。我所知道的唯一一個沒有撕破臉的似乎只有遼國的蕭太後了。

馮太後和拓跋弘非但不是親母子,連養育關系都沒有,情況就更糟糕了。偏還有人翻出當年李夫人死時的情況,明裏暗裏似乎昭示著馮太後對此有莫大的責任。兩母子的矛盾越來越深,但是誰也不好意思當面翻臉,率先倒黴的就是他們身邊的人。

先動手的是拓跋弘,目標是馮太後的男寵李奕。史載馮太後好色,前後有許多男寵。五胡亂華的年代,胡人的男女關系本來就很開放,更何況馮太後有條件,有需要,她才不過二十多歲呢,正常生理需求而已。馮太後這一生,父母早亡,兄妹離散,兒子不是親生的,唯一能夠讓她覺得牢靠的感情是和先帝拓跋濬之間的男女感情,拓跋濬已經死了,她的感情仍然需要寄托的。所以她的需求,也是奔著男女感情而去的,而且她挑的,也基本上都是那種很能幹很有男子氣質的朝中重臣。

拓跋弘本來就覺得母後專權礙了自己手腳,更覺得馮太後對他的態度越來越挑剔是受了男寵挑撥,恰巧李奕的弟弟魏國南部尚書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時受納賄賂,為人所告。拓跋弘趁機窮究此事,以法連坐,誅殺了李奕李敷兄弟兩家。

李奕是馮太後的第一個情夫,感情很深,李奕被殺,馮太後內心的怒火不可壓抑,立刻展開報復,拓跋弘忽然發現自己什麽都做不了,什麽都被太後阻礙了。拓跋弘心煩意亂,轉而向宗教尋求逃避。為了制止馮太後的執政,拓跋弘忽然宣布自己要將帝位讓給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馮太後幹政,借口無非是拓跋弘年紀尚小,以母親身份幹政,若是年富力強的拓跋子推繼位,身為嫂嫂的馮太後恐怕不能再有理由幹政了吧。

馮太後不動聲色,接受拓跋弘的辭職,以只有“父傳子”的規矩,把候選人改成拓跋弘的兒子拓跋宏。馮太後的候選人得到了比拓跋弘支持的候選人更多的選票,畢竟“父傳子”比“侄傳叔”更有理由,而馮太後在朝中上下的支持者也比拓跋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