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接下來便是鄒海寧講述的環節,今天他選擇的也是以小電影的方式呈現故事。

幕布徐徐拉起,熒幕亮起,伴隨著戰火的炮聲,一個男聲響起。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早在四年前,北平紫禁城運出了第一路南遷文物,這些文物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時間,每箱文物都有紙、稻草、棉花保護著,除了木箱,有些特別貴重的文物外甚至套上了鐵箱。一隊隊車馬,從神武門出發,將這些國寶運出了紫禁城。跟著文物出京的,還有當時的文物保護者,故宮人。”

“這是最重要的一批,運到南京,務必保證它們的安全!”

“是!保證完成任務!可是……南京就真的安全嗎?”

那人頓了頓:“很難講,不過,我會盡快找到合適的地方,一旦有備選的藏寶處,我會第一時間通知你們。”

“好,請上峰放心!我一定會護國寶安全!”

四年後的1937年,南京淪陷……

國寶被迫從南京遷出,分三路往西部遷移。

其中負責南線的一名護寶人名叫黃源,他自打接受了這個秘密任務以後,便只能離開自己剛結婚不久的妻子,踏上了這條艱辛無比的道路。

他的孩子還在繈褓之中,他也舍不得,只是,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舍不得也只能舍,一路跟隨八十箱文物來到了貴州安順,在這裏,他奉命駐守在華嚴洞,守護著一箱箱珍貴的墨寶。

這八十箱文物,雖然是三線西遷文物中最少的,卻也是最珍貴的。這裏面甚至有書法家王羲之的墨寶,有宋徽宗趙佶所繪制的《臘梅山禽》,有無數的名家名作,他原本從小學畫畫,原本也很愛畫畫,如今卻每天駐守在這山洞邊,這仿佛便是他此生最重要的事情。

他跟著故宮人,在當地人的保護下,守著這些國寶寸步不離,只有一次,形勢沒那麽艱難的時候,才跟著老鄉來到安順鎮上,繁華的小鎮,在戰中也迸發令人心動的勃勃生機。

黃源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見到這麽熱鬧的場景,這副景象,仿佛讓人看見了和平,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沒有日本人,沒有骨肉相離,沒有生靈塗炭,也沒有國寶不得不顛沛流離,來到這裏。

他仿佛只是不小心闖入的普通過客,看著這些人們。

在鎮上,他沒買什麽東西,只買了筆墨紙硯。

戰時條件有限,不過依舊能買到這些品質不太好的紙筆,不過這些已經足夠。

回到華嚴洞,黃源畫下了安順鎮上的看到的那些場景,並命名《安順牛場》。

畫面再閃現,突然來到了現代。

2011年一名台灣的老人在博客上登出了一張照片,照片上的畫便是《安順牛場》,這張畫被貴州省的一本雜志編輯看到後,得到老人許可,將這畫刊登在了雜志上。

這副畫很快便引起了轟動,因為這畫上的人物有上百個,場景足足有數十個,有當時各種民族,各種職業的人,老人、學生、商販、軍人、傳教士等等。可以說是安順版的清明上河圖。

只是,這幅畫讓人震驚,這個畫家卻一點名氣都沒有。

黃源?

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這個人都不曾在畫壇留下過自己的名字。

這樣才華的人,怎麽會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在安順這個地方,卻這麽多年完全沒有留下一點痕跡?

這幅畫雖是照片版的,但是清晰度非常好,署名清晰。

一位年輕人找到了雜志社,說想要了解這位黃源的詳細信息。一段塵封的歷史就此揭開。

年輕人聯系上了老人,想要知道畫這幅畫的人在哪裏。

老人惋惜說道:“哎,這是我的老友,多年前便去世了。孩子,你跟他有什麽關系呢?”

年輕人頓時淚流滿面:“這位黃源先生,極有可能便是我的爺爺,我父親在世時,最大的心願便是找到他去了台灣音訊全無的父親。沒想到,找了很多年,終於在這幅畫上看到了他的名字。”

老人深知這事情嚴重,帶著畫來到安順,見到了這位年輕人。

年輕人手中拿著爺爺年輕時的照片,老人這才老淚縱橫:“這便是黃源,是我的好友。”

年輕人嘆息著說道:“當年家裏人都到處找他,找不到,只當他在保衛南京的時候就犧牲了,沒想到他竟然來過安順,可是他為什麽要來安順呢?還畫了這幅畫。”

老人擦了擦臉上的淚水說道:“孩子,你爺爺當初因為送故宮的文物才來的安順啊!我們都是故宮人,那時候為了保護文物,不得不隱姓埋名,如果不是留下了這幅畫,他當年拼死保護文物的過去無人知曉。”

畫面又回到了抗戰時期,黃源剛剛完成這幅畫,旁邊一個年輕人笑著說道:“你這畫的好像比安順鎮上的還要繁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