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諜者公主(第2/3頁)

在殷太後的努力下,北殷局勢平穩,軍事日漸強盛,政局經濟也步入正軌,還順利奪回了被大興占據的雲朔十三州。

外界都傳言北殷攝政太後專制,野心勃勃。但以蕭函來看,殷太後並不是個權欲很重的人,她對於自己的家族她也沒有過多的優待,還喜歡拔擢人才,不限於出身年齡,且真正關心國家民生疾苦。

而她的種種舉措,鐵血手腕,也觸及了北殷貴族朝臣的利益,加上殷太後行事風格也十分強硬,屢用重刑,引來不少反對聲。這些也都化為了推動還政於天子的勢力。

事實上,劇情裏北殷走向衰落且被燕殊和秦葭吞並,與它本就內憂外患,矛盾重重離不開關系。殷太後若不能一直掌握大權,壓制住底下的人,那麽矛盾情緒就會一並彈壓反噬。

其實現在看來,她那位皇兄的態度就很模糊不清,任由著太後攝政,自己既不早朝不議政,也任由朝野議論紛紛,也不去管。穆頤似乎這些年與太後有些芥蒂,連懵懂無知的永思都感覺到了一些。

蕭函將母後給她的密折放在桌上,嘆了口氣。

殷太後對她信任不已,國家大事,軍情機密沒有瞞她的,而她最近就隱隱透露出想要變法改革的意思。即便沒有明說,但蕭函立刻猜出了她的意思。

想起在議政殿兩人獨處時的對話。

殷太後意氣風發道,“我北殷不變法,如何能強國,如何能一統天下?”

殷太後這般進取,倒是蕭函沒有想到的,這才剛收回雲朔,解除大興對北殷的掣肘,就放眼天下了。原身那些國家大業的想法果然是殷太後自小灌輸的。

蕭函試探道,“母後的想法,可有與皇兄提過。”

“你皇兄性子太過仁厚柔弱,如何能擔得起這些。”殷太後目露淡淡的失望道。

蕭函索性不再繞圈子,“母後與皇兄是不和麽?”

殷太後嘆道,“你們兄妹三人中,華翎你最肖我,永思最為年幼,你自小被送到大興,我對永思也不忍苛責太多,縱得她這些年來不知世事。而你皇兄太過重情,婦人之仁,不知身為君王,應胸懷天下大志。”

她絮絮叨叨了一大段,蕭函大致總結了一下母後話裏的意思,就是說對穆頤壓根不放心,各種不信任,認為穆華翎最能理解她的想法,至於穆永思……她只要當個乖巧的吉祥物就夠了。

殷太後微微撫額,似是只有在親女華翎面前才能卸下防備,從窗外落下的日光還能照見她鬢間的白發,“哀家只願有生之年,得見我北殷一統天下,不負祖宗基業。”

蕭函也仔細看過這道密折,其中提到的種種變法之策,也是言之有物,真的實施起來對北殷國力有利無害,她對變法並不反對,只是變法不是小事,方方面面北殷上下,牽連甚廣,其嚴重性不亞於與大興南梁交戰。

蕭函輕輕敲打著桌面,若真要變法改革,那就少不了清除一些朝中的障礙。

……

相府,

北殷與大興分左右二相六部的機制不同,百官之首就是律相,自先帝時就已為北殷丞相,門生遍布朝野,稱得上一聲權臣,哪怕太後攝政為安撫百官,也需敬他三分,此外他也是最支持太後還政於天子的老臣,因為此舉還贏得了士林儒生乃至民間的美名。

此時在他的書房裏,律相派系的官員議論紛紛,一個個七嘴八舌,群情憤慨。

“殷太後牝雞司晨,弄權禍國,早已激起民憤,我等早該上書勸太後放權於天子,清理朝綱。”

“可最近的折子又被太後駁了回來,還削了好幾個直言相諫的官員。。”

有官員嘆道,“攝政太後在朝中大肆安插親信,任用她的人擔任要職,陛下竟也不聞不問,連早朝議政也不管。”

一位新入律相門下的年青官員擲地有聲道,“依我所見,當召集北殷仕子聯名上書,令眾朝臣群而攻之,懇請攝政太後將印璽授予天子手中,免除攝政大權,方為上上之策。”

這個法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不過殷太後可不是什麽心慈手軟之徒,當年先帝駕崩,朝綱動蕩,宗室爭權,最後殷太後贏得勝利,扶持幼帝登基,還殺的宗室幾乎沒幾個留下,無人能與天子爭位,僅存的零星幾人也是活得戰戰兢兢,爛泥扶不上墻。

這些年有敢反對殷太後的,不是掉腦袋就是流放,所以這種正大光明直接捋虎毛的法子再一開始就被否決了。當然理由不能這麽說,有圓滑的官員只嘆氣道,“雲朔十三州的收復令攝政太後的聲勢大漲,只怕更加不會放權了,長此下去,我北殷危矣。”

此話一說完,立刻便有官員向律相拱手道,“律相,您為國之重臣,可不能不管啊。”

律相一副忠厚慈和,憂國憂民之狀,輕捋虬髯,“在座各位皆是忠君報國,為了北殷不繼續被太後把持朝政,危及社稷,我等也只能劍走偏鋒,兵行險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