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2/5頁)

律風的本事,馮漢林是見過的,把他放在任何一個在建項目擔任主設計都沒有問題。

可烏雀山大橋……

馮漢林惋惜不已,卻毫無辦法。

如果吳贏啟選擇的不是烏雀山大橋,錢副院恐怕也不會同意來這麽一場“公平”比試。

因為那座橋,眾所周知沒法建成,項目又不能取消,一直擱置至今。

律風想在這座國院十二年來都沒法完成的橋梁上出成績……

還不如指望錢旭陽靠著他爸的積累,寫出一篇烏雀山大橋論文討得領導歡心容易。

馮漢林理解吳贏啟的意思。

作為院長,他完全可以在明年,特地給律風設置一個橋梁設計師崗位。

但是,他仍舊希望,律風能夠靠自己的能力留下來,做出成績。

-

档案室裏,安靜得只能聽到日光燈嗡嗡嗡的低鳴。

馮主任走了之後,錢旭陽就找了張凳子坐下來,安安穩穩玩手機。

律風懶得管錢旭陽什麽態度,心思全在面前的資料裏。

他稍稍繞著档案櫃走了走,清楚了這些档案的排列順序和門類,隨手抽出了一盒,扔在桌上慢慢看。

滿滿一室的資料,全是關於烏雀山大橋的信息。

律風手上這本裝訂成冊的档案,從文件的字號、時間落款都能看出年代感。

厚厚的紙頁裏,全是上傳下達的請示以及批復。

字裏行間寫滿了烏雀山大橋存在的必要性。

公文有著刻板的表述方式。

烏雀山大橋的用詞嚴謹,數據詳實,就算是他這樣不怎麽懂得公文格式的人,都能清楚領悟國家要建的是什麽橋——

一座橫跨烏雀山峽谷,跨度超過1000米,橋面與江面距離高達600米的特大高速橋。

律風只是見到這兩個數據,就止不住皺眉。

全球跨度超過1000米的橋梁,屈指可數。

橋面高度600米的橋梁,根本沒有。

律風不禁快速查看起档案櫃標簽貼好的時間。

資料室裏林立的档案櫃,一列一列的裝滿了跨度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档案盒。

律風一路走到最前面一排,終於翻出了最初提出興建烏雀山大橋的那份資料。

時間,十二年前。

當時曲水灣大橋都還沒有宣布開工,橋梁分院就已經開始研究,如何建成這麽一座驚天地泣鬼神的橋梁了!

律風認真讀著那份十二年前的請示文件,完完全全被撰寫它的人震撼。

他們沒有曲水灣大橋的成功經驗,更沒有超出當年建設工程水平的技術,仍舊白紙黑字地寫道:

“只要烏雀山大橋建成,國家高速就能暢通無阻地進入冰天雪地的藏區,縮短四小時的繞山路程,打通西藏與內陸的最後阻礙。”

只要、就能。

簡單兩個詞,代表著橋梁分院,必須在一座海拔2700米的山上設計出一座跨度1000米的橋梁,橋面與深谷水面距離超過600米。

哪怕是律風這樣研究過二十九座橋梁奇跡的人,也會覺得撰寫這份請示的人異想天開!

然而,正是這份異想天開的請示,才有了烏雀山大橋滿滿一室的研究資料。

律風幾乎是懷著震驚、錯愕,去翻看後續的項目組文件。

他每打開一盒資料,都像打開了一個驚嚇箱。

——烏雀山環境惡劣,冬季天寒地凍、夏秋陰雨大霧、春季風速七到八級。

——交通建設集團規劃的橋梁位置,存在嚴重山體滑坡、落石風險。

——最高海拔2700米,最低海拔1600米,峽谷全長19千米。

烏雀山的惡劣情況,清晰可見,數據詳實。

然而,這個不可思議的項目,還在繼續著勘測。

律風跳過中間整整十年的光陰,找到兩年前的档案,都能清楚的看到——

“烏雀山受7.2級地震影響,方案三、方案四原定橋墩設計地點存在風險,有待進一步勘測研究。”

十二年過去,項目組的報告依然不斷發回烏雀山情況。

律風慢慢翻完去年最後一份資料,終於能夠確定這個項目完全停滯了。

自從兩年前烏雀山遭遇7.2級地震,影響了方案三、方案四的落位點,這座山體的測量數據,就再也沒有新的變化。

沒有變化,代表著項目走向尾聲。

律風桌上擺滿的資料,連同十二年來勘測研究的全部档案,默默地沉睡在冰冷的鐵皮櫃裏。

似乎每一份都在講述這個徒勞無功的項目,耗費多少人多少年的心血,最終一腔熱血,被7.2級地震澆滅。

他忽然懂得了馮主任的嘆息。

一座沒有政策阻礙的橋梁,受制於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十二年沒能確定方案順利開工,那麽,再過十二年也不一定能有進展。

去研究一座沒有進展的橋梁,根本不需要壓力。

他們能給出的論文或者建模,無非是闡述一下個人的觀點,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全憑審閱者的喜好來判斷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