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2/3頁)

《烏雀山大橋將采用全新先導火箭拋送技術架成先導索!》

之前的新聞報道,僅僅是例行公事的通報。

當烏雀山大橋要采用先導火箭拋送技術的消息一出,做橋梁研究、幹橋梁工程的人,都將視線聚焦過來,盯著這片新聞報道仔細研讀。

現有的懸索橋建設之中,一般采用直升機牽引、人工拽拉或者無人機的方法,完成橋梁的先導索建設。

然而,烏雀山大橋主橋跨徑超過千米,谷底與橋面距離超過六百米,就會顯得這三種方法落後又危險。

無數人思考過,建設集團將會用出什麽妙招,解決主橋建設問題。

沒想到,竟然會用火箭拋送的軍工技術!

這項技術,在國內不算先例,已經有了兩三座大跨徑橋梁,用它完成了先導索的建設。

可烏雀山不是一般的山,惡劣的氣候環境,令所有關注它的橋梁人記憶猶新。

“烏雀山不是常年七級八級風嗎?用火箭拋送,會不會受到風力影響?”

“這就要看他們采用的火箭射程和牽引力了。小推力的火箭是絕對不行的。”

低溫、濃霧、狂風。

想在這裏用火箭完成橫跨峽谷的先導索工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所以,當新聞出現,不少人想要去現場看看,這前所未有的火箭發射,到底能不能成功。

建設當天,律風迎著寒風,站在懸崖邊上,等著專家們測量好適合的角度和風速。

在建設集團和國院一起討論烏雀山大橋可行性的時候,火箭拋送技術,已經列入了考慮範圍之內。

但是,等到這座盤旋的烏雀山,終於需要跨谷牽引時,他才意識到“火箭”是多麽了不起的東西。

它幾乎占據了整個山體平台,周圍的雜草灌木都被砍伐得幹幹凈凈。

為了避免殘骸傷人,還配備了格擋籬笆。

一群專門負責調試火箭的工作人員,忙碌又迅速的取出烏雀山此時的參數。

嚴肅沉默得像是軍事演練基地,而不是什麽橋梁建設現場。

在研討會上,建設集團代表一句“火箭拋送先導索,四秒就能解決烏雀山大橋的困境”,落到實際操作和前期準備上,絕對不是四秒能夠完成的。

火箭發射人員,在專注調試。

高衛勝指著龐大的火箭發射架,說道:“這可是專門為烏雀山大橋準備的火箭,以前他們用的型號,只有它的一半大。”

世界未來的最高、最長橋,連架設先導索的火箭都能為它特制。

抗拉力超過三千公斤,飛行速度超過每秒三百米,橫跨遙遠的烏雀山峽谷,也只需要四秒。

為了完成這四秒,從烏雀山大橋可行性研究報告批準之後,建設集團就在忙於各種申請、審批、實驗。

那一支巨大的火箭,承載著烏雀山大橋主橋的全部期待。

更代表著建設集團、實驗團隊付出的努力。

律風仔細端詳著工作員們的動作,不肯放過火箭發射的全過程。

終於,發射人員手握按鈕。

“準備。”

“發射!”

一聲令下,火箭轟鳴震動,拖拽著先導索迅速飛往了陰霾迷霧的對岸。

四秒。

律風眺望著對岸一瞬即逝的火箭火光,好像在看劃過天際的流星。

他甚至來不及向流星許願,高衛勝手上的對講機,就發出了對岸的聲音。

“報告總工,火箭已經達到指定位置,烏雀山大橋先導索架設成功!”

“成了!”高衛勝興奮的去感謝工作人員的辛苦。

律風卻仍是站在崖邊,眺望著懸空於兩岸的先導索。

他從沒見過這麽快速的架橋技術,還沉浸在火箭升空劃破迷霧的震撼之中。

這麽一條細細的索道,好像綁在纖夫身後的纖繩,將要拖著烏雀山大橋的龐大身軀,跨越對岸,實現十二年來的夙願。

“師兄,你看新聞了嗎?我們橋用了火箭技術,帥呆了!”

殷以喬忙完交接工作,拿起手機就見到了律風發來的消息。

他還附贈了一篇公眾號新聞,點進去就能看見《火箭再度過峽谷,烏雀橫飛建大橋!》

點進去一看,就是烏雀山大橋采用了火箭技術,成功完成了主橋先導索的建設。

殷以喬知道先導索,他在查詢橋梁資料的時候,懸索橋都會使用重量較輕、較細的索道,橫穿峽谷江面,方便後續的懸索架設。

但是,火箭技術協助完成建設,他確實沒有想到過。

烏雀山大橋,已經受到了全球矚目,他毫不懷疑這篇報道的詳細內容明天就能出現在英國的報刊上。

然後把克裏姆之流氣得半死。

“嗯,很帥。”哪怕殷以喬很忙很累,依然認真看完了這則新聞,才回復道,“英國又該為這座橋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