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第2/4頁)

想要采訪他的新聞媒體,被克裏姆全部回絕。

他完全不理解這些愚蠢的人,為什麽會為一座中國大橋的合龍狂歡。

沒到真正通車,沒有長時間通行考驗,誰能斷言它是不是一場偷工減料、聲勢浩大的表面文章?!

又有誰能斷言,它不會在未來某天突然坍塌?!

真正的專家還在等時間的考驗,觀望的橋梁工程師們,已經躍躍欲試。

他們拿起翻譯器,認真查看烏雀山大橋發布的新聞、視頻,妄圖從官方的只言片語裏,找出這座橋梁成功的秘密。

並且樂於在網絡發表自己的觀點。

“毫無疑問,中國又一次用實力證明了他們的基礎建設水平。”

“我相信這座大橋通車,會迎來無數好奇的遊客,想要親自感受飛躍盤山橋梁的魅力。”

“哈哈,我和克裏姆不同。我一直就在期待,烏雀山大橋能夠給世界橋梁帶來新的可能。”

對比克裏姆言語激烈的駁斥,這些專家們溫柔的贊揚瞬間博得了大眾的好感。

畢竟,烏雀山大橋就在那兒。

跨越高海拔,盤旋地震帶,它用高度和長度創造了一個無法否認的奇跡。

在這樣的奇跡面前,沒有人會喜歡一個固執偏見不肯承認它成功,還死咬著“這不是藝術”的專家。

因為,它絕佳的美感與藝術感,征服了全世界能夠通過網絡見到它的人,還有全世界的新聞媒體。

外國的新聞播報,總會慢上國內半拍。

然而,他們的遲緩,也恰恰使他們能夠附上不同的視頻。

“中國已經建成了全世界最高、最長的橋梁,它以盤山結構震驚世界,並且戰勝了低溫和地震帶來的巨大風險。”

“曾被認為不可能建成的概念橋梁,成功建設在了海拔2700米深山之中。”

“657天創造又一項世界記錄,中國的基礎建設速度遠遠超過了世界的想象。”

每一則新聞後面,都有取景迥異的烏雀山大橋。

有時候,它匍匐在白雲繚繞的翠綠深谷,宛如一條奔騰不息的銀色河流,寧靜地沉睡。

有時候,它在夜間深藍色天幕下亮起瑩瑩星火,好像宇宙中銀河的淺淡倒影,緩緩地流動。

有時候,它矗立於烏雀山空曠寂寥的峰頂,又順勢盤旋而下,垂落出柔和動人的氣息。

能夠見到這些國際新聞的網友,還沒把它們往家裏搬運,突然憤怒拍桌——

草!這視頻哪兒來的?我都還沒見過呢!

國內國外的新聞,總是會出現不同的供稿差異。

一群人興致勃勃沖向國際,又萬份驚喜的跑回來,給烏雀山大橋弄來了一個視頻大合集。

有國內新聞台的鳥瞰播報

有國際新聞網的夜間俯視。

還有國家設計院、交通部官方驕傲發布的夜晚烏雀山大橋、檢測中的烏雀山高速。

見過了全國無數高速公路俯瞰視頻的網友,還從來沒有這麽全方位無死角的烏雀山高速。

那座大橋,打通的好像不只是一道線路,順便打通了國內全部新聞媒體、建設單位、交通部門美學的任督二脈!

於是,在無數美景的視頻下面,爭論一觸即發。

被烏雀山大橋和高速建設震撼的網友,立刻就站出來,要評比出個一二三。

“國家設計院發的夜景肯定是TOP了,這車水馬龍的延時攝影方式跟建設夜景如出一轍!我喜歡。”

“i雲霧的我表示,還是交通部發出來的檢測景象最美,這種車子開進去穿雲飛升仙界的感覺,簡直是來到了蓬萊瀛洲!”

“雖然建設夜景不是烏雀山大橋建成之後的視頻,但是它絕對在我心裏當之無愧的NO.1,能夠拍攝出那樣繁華、靜謐共存的烏雀山大橋,根本不是這些鳥瞰俯視能比的!”

大家各執一詞,為美的表現形式爭論不休。

當他們一定要決戰美色之巔的時候,中國新聞的官方賬號,竟然發布了一則從未出現在新聞上的視頻。

那是鉛筆細細塗抹的炭黑痕跡,勾勒出的峰谷山巔,盤旋著一只幾欲騰飛的巨龍。

黑白的畫面漸漸燒出了翠綠色澤。

一條銀灰的痕跡,開始追尋著鉛筆的線條,建造起如出一轍的烏雀山大橋。

它從山腳開始,蜿蜒盤旋,立起了無數橋座和萬千塔吊。

在畫面中迅速延展的銀色軀體,夾雜著匆忙工作的建設者身影,一點一點地鑄成了這條銀灰色的巨龍。

延時攝影帶來的強烈視覺效果,刺激著每一個人的觀感。

好像他們親自站立在山巔,俯瞰這大美山河。

親眼見到從山腳慢慢建立起的盤山大橋。

它在觀眾屏息之中艱難攀爬至頂,又在觀眾詫異之中敏捷旋轉咬合成形。

仍是白晝、仍是蒼山。

卻出現了一條令人百感交集的烏雀山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