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終於歸航的大船(第4/5頁)

突然被宣判死刑,大部分人都懵的。

網上新聞一翻,報刊雜志一買。

就能清晰見到島研院引以為豪的建築師夏英傑,神情猙獰供出同夥的模樣。

寶島罪人,也不過如此了。

然而,他們的懵沒能達到頂峰。

國內各大建築公司在國家設計院的高效領導下,紛紛給出了最為糟糕的結果。

78座橋梁,有76座需要整橋重建,2座大面積翻修。

11座建築,有4座存在垮塌風險,另有7座必須重新測算加固,再度改建。

這可能是寶島有史以來最有效率,也最悲傷的建築信息。

直接導致島民出門有了心理陰影,懷疑自己路過的橋,走過的路,沿街的大樓,都會像富雲橋似的忽然垮塌,牽連自己這個無辜。

民眾慌亂,黃登全卻能從容不迫地走上新聞發布會現場答記者問。

已經陸陸續續收到了簡潔版檢測結果的媒體,看黃登全都透著敬畏和親切。

什麽大陸傲慢、負責人言語不善全是小事情。

最重要的是——

“請問黃院長認為,寶島建築出現這麽大的風險,是怎麽回事?”

黃登全盯著這群明知故問的記者,一點兒維護兩岸和平的心理負擔都沒有。

他開口就說:“境外資本的利益紛爭、寶島政府的罔顧人命、不規範的建築設計、不合規的建築操作、還有建築師的狂妄自負……”

他把一切可能都說完了,再在震驚的媒體視線裏,客套地圓上一句,“具體怎麽回事,我不清楚。希望島方代表能夠給你們合理的解釋。”

檢測項目進入尾聲,島研院眾多建築師牽扯極深,面臨追責。

建設這些危險建築的島資實業實際負責人外逃德國,隨手一翻島媒都能發現駭人聽聞的“通緝罪犯”標簽,恨不得食肉寢皮。

連帶著島資實業沒能跑掉的管理人員,也被傳喚問詢。

一座橋梁坍塌引發的重大事故,終於漸漸回到了好的方向。

無數參與了檢測項目的建築公司、事務所,獲得了重建寶島的新任務。

殷知禮為了c.e負責的項目,忙了近一個月,卻沒有接手任何一個建築項目的重建工作。

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沒有周末的忙碌工作,與燃燒生命無疑了。

外界紛紛猜測,他會帶領建築師們回英國休息的時候,他本人,卻悄悄乘著車,沒有告訴任何人,前往了富雲縣的跨海大橋建築基地。

律風知道這件事時,正站在工程作業船上,看工程師往海床鉆探取樣。

跨海大橋順利走出了沙灘、陸地,走進了風起雲湧的海域。

糟糕的天氣,他們必須得趁著風平浪靜的幾小時抓緊工作。

他也沒了之前能夠請假的悠閑,整天跟著翁總工一起,為了棧橋鉆孔再深幾厘米,愁眉苦臉。

“巖石太硬了,鉆不動。”瞿飛看著鉆機收回,拿過圖紙勾起來,“師父,要不然咱們跨過這段的海床吧,都給它耗了快三天了。”

三天時間,他們抓緊換了兩次鉆頭,幾乎把建設單位最為鋒利的家夥都給換了過來。

可巖石依然穩如泰山,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翁承先沉思片刻,立刻否決,“跨過這段巖灘,我們橋面要延長三米的跨度,風險比較高。”

他拿過對講機,喊道:“1組1組,匯報鉆孔情況。”

“深度1米,直徑五米,偏差4°。”

“打不進去了?”翁承先又問。

“再打就歪了,翁總。”說完,1組補充道,“鉆頭歪。”

翁承先聽完,擡手看了看時間,又伸手敲在自家徒弟身上,“台風還有多久?”

“十一分鐘到二十分鐘。”瞿飛翻了氣象局給的預報,“持續兩小時。”

碧藍的大海,已經隱隱有了墨色暈染的跡象。

十幾分鐘聽起來充分,出於安全考慮,工程作業船必須提前返航,做好應對台風準備。

翁承先無奈說道:“今天先返航,做好應對台風的準備,等我們研究好後續對策,再繼續鉆孔。”

對講機能夠迅速地將他的指令傳遍整個施工團隊。

律風接過對講機,抱著資料,跟他們一起回船艙。

難啃的骨頭都不足以形容南海海床的巖石層,最初做勘測采樣的數據,和實際施工面臨的情況,差距越來越大。

大自然的可怕,永遠超過他們精密的科學檢驗。

說好普通鋼鐵鉆頭能夠打穿的花崗巖,怎麽到了真正鉆孔的時候,反倒是鋼鐵先廢了。

幸好,他們三天的付出不算一無所獲。

至少,獲得了問題。

坐回船艙,平時笑容燦爛的翁承先都臉色凝重起來。

“這下面肯定不是普通花崗巖,我把二建的合金鉆都調過來了,居然還歪。”

律風說:“可能花崗巖成分存在斷層,1米深和2米深的材質有變化。等我們送到實驗室的樣本分析出了結果,再來對症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