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第2/3頁)

“您如果不想聽,可以出去。”

約馬爾:……

約馬爾最終還是沒走。

他滿腔怒火坐在現場,成為全場交流會裏最不快樂的那個人。

這可能是菲律賓記者們采訪過最漫長的交流會。

也絕對是菲律賓建築師們經歷過最震撼的課堂。

一座魚平地區的跨海大橋,經過律風骨節分明的手,一部分一部分拆解在了黑板上。

似乎只要依照他的設計,做好關鍵實驗測試,就能在菲律賓千年淤積的爛泥灣裏,拔地而起。

早上十點開始的建築交流會,直到晚上十點才結束。

所有參會成員,經歷了短暫的兩次休息,填飽了饑餓的胃,又聚精會神地坐在現場,填飽了空虛的頭腦。

當天晚上,菲律賓的新聞網絡就推送出了難以置信的消息。

魚平地區可以建成一座跨海大橋。

而這座橋,已經在交流會現場,被中國的設計師設計了出來!

圖文並茂的報道,帶著記者們疲憊的亢奮。

對中國橋梁設計的驚嘆,和對菲律賓魚平未來的暢想,戰勝了他們的一切怠惰。

“奇跡!現場論證如何在魚平淤泥帶建成大橋!”

“持續十二小時的會議,中方代表多面討論了菲律賓的基建難題,並且繪制了一座可行的魚平大橋。”

菲律賓人對魚平熟悉無比。

爛泥灣,台風區。

遭起災難來整片地區都是肮臟的淤泥,嚴重的時候連救援隊的車輪都會深陷進泥坑中。

那個地方的居民,要麽死於災難,要麽紛紛逃跑。

只剩下海產養殖場和農場主的植物園。

“為什麽要在哪裏建橋?”成為了大多數菲律賓人的困惑。

他們多數見過中國人的援建隊伍。

繁華的市中心、必備的交通要道都有中國援建的標志,還有動輒幾十億美金的油氣場、工業園,建設在遠離城市的地方。

可是,魚平地區就像一片死地。

除了淤泥和淤泥裏的海產品,那裏什麽都沒有。

人民的困惑與聲勢浩大的中菲建築交流會形成鮮明對比。

大部分人都不懂得魚平建橋的必要性。

導致他們格外關注這些奇怪的新聞,試圖從報道裏找出政府的意圖。

然而,他們打開新聞詳情,見到的不止是單純的文字,還有記者帶回的照片、視頻。

陌生的中國設計師,筆尖落在白色黑板,幾筆畫出了魚平熟悉的爛泥灣,畫出了一座簡略的鋼管橋。

他在闡述了完整的設計思路,畫出了無數復雜的結構圖後,用英語流暢無比的說道:“我相信菲律賓可以做到。”

也許是他說得真誠。

也許是視頻、照片上的橋梁足夠真實。

哪怕不懂得“為什麽要建魚平橋”的菲律賓人,都覺得心裏升起絲絲感慨,豁然開朗的覺得——

啊,好像有點兒意思。

殷以喬遠在中國,時不時就能收到手機軟件推送的國際消息。

中菲建築交流會的動靜比他想象的還大。

國內很快就有了律風圖文並茂帶視頻的消息,白紙黑字清晰寫道:“南海隧道跨海大橋設計師:即興設計出了一座能夠矗立在爛泥灣裏的大橋!”

震驚部一般的標題,引得殷以喬無奈的感嘆,小風又做了什麽。

詳盡無比的新聞報道,用文字簡述了建築交流會熱鬧的交流,還在配圖上貼心地展示了他的小黑板。

黑板上清晰的圖樣,和律風做過的所有橋梁設計相差無幾。

而律風,站在這一黑板的設計圖前,渾身散發著攝像頭遮擋不去的光。

殷以喬有一點點預感。

他微微挑眉,給律風發送了消息。

“我看到你畫在黑板上的魚平大橋了。”

不過一會兒,手機震動起來,律風回給他熟悉的軟件界面,和黑板手繪如出一轍的大橋設計圖。

他說:“現在,你還看到了我畫在軟件裏的魚平大橋。”

熱度逐漸攀升的魚平大橋,從一個沒有影子的工程項目,一躍成為了菲律賓關注熱點。

背後藏匿的復蘇計劃,本該在未來五六年內,慢慢的公之於眾,進行招標。

卻因為律風隨手一座魚平橋,打亂了節奏。

中菲建築交流會的成員,結束了明面上的交流,開始了幕後協商。

中國並沒有投標,菲律賓也沒有招標。

他們依然坐在同一間會議室,就菲律賓的復蘇計劃詳細討論要造多少橋,要修多少路,才能完成菲律賓想要的經濟振興。

僅僅一周的交流會,在復蘇計劃的驅使下,延長到兩周。

只有翁承先身負南海隧道重任,按計劃回國。

留下來的律風被安排負責給出魚平大橋詳細設計圖,而其他工程師則負責研討復蘇計劃詳細內容。

律風即興完成的一座橋梁設計,給中國帶來了意外的百億美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