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2/3頁)

然而,殷以喬的視線裏卻只有他一個。

這麽多年過去,曾經坐在南海隧道開工典禮現場負責鼓掌的小設計,變成了總設計師。

律風西裝革履的樣子,叫殷以喬驕傲又欣慰。

似乎自己心中曾經稚嫩的師弟,變為了許多人的倚仗,在他觸及不到的地方,自信地撐起一片湛藍天空。

他還沒來得及仔細欣賞律風的成功人士風範,電視機畫面就切給了絕對主角魚平大橋。

從黑板上即興誕生的橋梁,終於擁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圖。

粗壯的鋼管斜樁,以Y字形結構,輕松撐起了雙層寬闊通路,在清晰的電視機上,展現著中國基礎建設的實力。

這樣漂亮、雄偉的橋梁,帶有與生俱來的中國特色。

氣勢如虹的渲染掠影,仿佛是又一座世界奇跡,拔地而起。

殷以喬勾起笑意,很難相信這座橋建設在困擾了菲律賓百年的地方。

哪怕他一直覺得,律風去得太久,工程完成得太慢,也無法阻止他客觀地評判——

只有天才,能夠在一年內設計出這麽驚天動地的橋梁。

電視機仿佛聽到了他的誇獎,鏡頭又給到了巡視魚平大橋現場的天才。

律風穿著短袖,戴著安全帽,跟身邊同行的同事穿著相似,卻顯得面頰消瘦、胳膊纖細。

哦,殷以喬忽然就不高興了。

什麽成功人士,什麽頂天立地消失殆盡,只剩下一個念頭:原來,西裝還能讓人虛胖。

殷以喬升起長輩一般的感傷,擡手拍下電視裏穿短袖走工地的隊伍,發給了律風。

“你看你,瘦了。”

魚平大橋開工典禮之後,橋梁建設進度按照中國速度該有的標準,突飛猛進。

哪怕是一灘異國爛泥,也會在中國制造的定制液壓錘下,一點一點豎起堅固不倒的樁基。

施工現場,每天都是吵雜的聲響。

固定八小時的安全施工時間,從早上持續到傍晚,揚起不少灰泥塵土。

律風常常在工地上監工半天,到食堂吃飯一張口,都能嘗到幹澀泥土的味道。

這可能是他遭遇過最艱苦的施工環境。

又熱又潮,頭頂烈日。

實在談不上什麽舒適,甚至脫下安全帽,都能感受頭皮蒸桑拿似的濕熱難耐。

然而,再難的境況,他的筆落在信紙上,寫出來的都是好心情。

“師兄,一切平安。”

律風吹著電扇,皺著眉認真寫字,“昨天下了一場大雨,魚平大橋工地特別涼快,順便還放了半天假,食堂做了刨冰——”

小學生日記還沒能編完,咚咚咚急切的敲門聲就響了起來。

“律工!”錢旭陽喊道,“A7的土塞滲水了!”

建設現場出現任何意外,對建設者來說都不意外。

但是,魚平大橋樁基采用的密閉式樁端預壓結構,經過了他們和工程師反復實驗論證,才最終選取的鋼管澆築混凝土做成土塞,穩固整個斜管支撐的方案。

按理說,這樣的方案完善又全面,不可能出現問題。

可昨天早上澆築完成的A7號樁基底座土塞,出現了滲水情況!

全項目組的工程師、設計師,能趕來的,都趕來了。

深深鉆入百米淤泥裏的鋼管樁,肉眼無法見到的土塞,在精密測試儀器裏,顯示出格外不同的數值。

“輕微滲水,對底部混凝土造成了破壞。”

工程師緊張地做著匯報,“應該是灌水進行初裂時,加入了過量的水。A7的土塞壓漿階段是和A6樁、B6樁一起完成的,水泥漿配比不會有問題,應該是操作上的失誤。”

這種簡單失誤,就像巨型鋼管上的一絲縫隙,不經過細致檢測、反復監控,很難發現問題所在。

根據他們豐富的經驗,要彌補這個失誤,十分容易,無非就是再做一次滲透注漿,哪怕讓菲律賓的工人獨立完成,都沒有什麽困難。

可對於常年開展大型項目的建設者來說,簡單失誤造成的嚴重後果,遠比想象的更多。

平時在國內每月學習半年總結的經歷,立刻讓所有人對這一簡單問題引起了重視。

他們招進來的菲律賓工人,大多按部就班,思維敏捷。

讓打500方灰,不會打成550,絕對的按錢施工,精明摳門。

律風甚至擔心他們少放水,圖便利早些關掉閥門,收工回家。

卻從沒想過A7號樁的問題,出在水過量上。

律風跟負責的總工私下溝通兩句,都覺得這情況異常得不符合常理。

於是,他馬上吩咐錢旭陽,“召集所有人暫時停工,開會。”

國院派來支援的老設計,完成魚平大橋設計圖之後,光榮返程。

唯獨錢旭陽申請留了下來,號稱要好好學習,走完魚平大橋的建設工程,回國升遷。

無論他真心還是假意,律風也沒空去揣度他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