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第3/4頁)

就像家人們提到的英雄榜一樣,在中國誕生的人,擁有平等的教育機會,過著努力必定會有回報的神仙日子。

那些高不可攀的企業家、賺足千萬人民幣的富豪,可能出生於中國某些連菲律賓都不如的山村,憑借著機遇與努力,改變了與生俱來的貧窮命運。

他們做夢都夢不到的奇跡,在中國廣闊土地上日日夜夜發生。

甚至,還在繼續發生。

可惜,他們想去那片世外桃源,得懂中文。

至少……也得英語流利。

以至於英雄榜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獎勵制度,令無數漂泊異鄉、從未去過中國的菲律賓人,渴望回家。

只為了回去看一看,中國人創造的平等環境,應該是什麽樣子。

單純提高工人們工作積極性的英雄榜,橫空出世一年,便登上了中菲兩方宣傳匯報必備材料。

這種從資本主義傳過來、經過中國式改良的量化獎懲制度,在混亂的菲律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連國內的新聞台,都奔赴菲律賓,做了一期英雄榜的專題報道。

殷以喬看著新聞,上面正在播報著《英雄不問出處——援菲工程新舉措、新發展、新氣象》的報道。

電視機裏的律風,仍是不習慣坐著接受記者采訪,他穿著短袖長褲慢慢走在魚平大橋平坦的橋面,聆聽著問題。

“您當初是為什麽會想到做出這麽一套考核制度的呢?”

“魚平大橋項目工程很趕,但是菲律賓工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不高,這不是因為他們懶惰,也不是因為他們不聰明,只是整個環境沒有引導他們、教會他們,怎麽去努力,怎麽去奮鬥。”

律風講述著自己的思路,他想在中國援建基地,創造出國內黨組織一樣,正確引導、獎懲得當的制度,又要因地制宜,符合菲律賓人的個性。

於是,就有了英雄榜。

“別看了。”電腦視頻通話的律風,聽到電視機裏傳來的聲音,擡起頭威脅殷以喬,“都是背的稿子,有什麽好看的。你再看我掛了。”

“好好好,不看了。”殷以喬假裝關電視,其實是按下了暫停,準備結束視頻通話,悄悄看。

什麽背稿子,殷以喬根本不信。

這語氣,這感慨,顯然是律風深思熟慮的真心話。

從古至今,中國人講究“三人行必有我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哪怕是不識字的菲律賓人,在律風眼裏,都具有個人專屬閃光點。

他想發掘這些閃光點的意圖,想幫助菲律賓懂得魚平大橋的重要性,絕不是一句“背稿子”可以抹殺的。

沒有新聞看,殷以喬就要更多的陪伴。

“你在寫什麽內容?”

律風低頭認真寫信,“要我給你透露一下?我在寫關於菲律賓中文教學的事情。”

他們經常一邊視頻,一邊聊信件內容。

然後,殷以喬一點兒不介意半個月後再看一遍相同的東西。

律風說:“因為英雄榜裏面,提意見、寫報告最容易拿‘優秀’,現在工人們聰明了,特地去學中文課,專門寫中文的建議交到考核部去。所以很多國人、華人看到了商機,在工地附近辦了免費+收費的中文培訓班。他們可以免費教菲律賓人進行簡單的中文交流,還可以付費教菲律賓人,用中文寫公文文體。”

當然,律風不用明說,殷以喬也知道收費項目裏的教學,多時代擬內容,讓菲律賓人依樣畫葫蘆抄寫的投機取巧。

不過,這也算是掃盲的一種形式,律風一點兒也不介意。

“生在中國,我們已經比很多人要幸運了。”

律風感慨地放下筆,“至少國家的義務教育盡量覆蓋了大多數的貧困人口,只要是小孩子,都會有村幹部去做工作,或者強制性帶去讀書。但是菲律賓這邊沒有義務教育,很多小孩兒跟著爸媽擺攤賣東西,不愛讀書……那就是一輩子都不識字了。”

可能讀過書的人,才能感受到文盲的悲哀。

好像站在更高處,才會發現腳下黑暗似的。

律風寫完了短短的信件,開心的和殷以喬聊起工地裏臨時抱佛腳的“公文”。

連英語都寫不流暢的菲律賓人,努力模仿方塊字,留下歪歪扭扭的字跡,既努力又好笑。

殷以喬客觀評價道:“看起來,你們工地附近教育機構水平不行。”

“怎麽不行?我還見過他們交上來的建議,裏面寫‘請斧正’呢。”

律風笑出聲,語氣格外暢快,“雖然內容一看就是教育機構的手筆,可看在工人們努力描中文的份上,我要求考核部:只要工人可以現場寫出中文建議,至少給他們一個‘不錯’。以資鼓勵。”

英雄榜變成了作業幫。

殷以喬聽著聽著,覺得律風去的不是建築工地,而是幼兒園,專門給努力學習寫字的小朋友們發小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