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要說胤禎,還真是心裏頭一點數都沒有,就算是知道自己的畫少了些意境,也沒覺得審美差那兒了。

在畫過了‘全家福’之後,給皇阿瑪畫的畫作也是以人物畫為主。

到了江南才知道,這裏最迷人的地方並非是小橋流水,也不是亭閣樓台,而是路上穿著長袍馬褂的讀書人,學堂裏少年們朗朗的讀書聲,街市上說著一口吳語的小商販,還有帶著面紗、撐著油紙傘的女子們……

江南文風重,從古至今,才俊不知出了有多少,在這裏經常能看到拿著書本的年輕人。

胤禎以前對於古代書生的印象,大都是一襲白衫,頭發簡單的束起,或是用一條純色的發帶,或是用一只普通的木簪子,那肯定不是像他現在看到的這樣。

長袍馬褂也就罷了,關鍵還在於發型,清一色的月亮頭,戴上帽子還好些,不戴帽子露出光溜溜的半個腦殼,那可真是……有點兒不太雅觀。

胤禎最不能習慣的就是這月亮頭了,放在別人身上,他看著別扭,放在自個兒身上,每隔幾日便需要剃一次頭發,冬日的時候嫌它冷,夏日不戴帽子,又嫌它醜。

這滿大街的月亮頭,看得人眼暈。

胤禎外出采風十日,畫了四幅畫,全都是人物畫,一幅畫的是街市上的小商販,在跟客人討價還價。

一幅是學堂裏的場景,瞧起來只有四五歲的小家夥們,搖頭晃腦地跟著先生在讀書,有頭歪左邊,有頭歪右邊,還有幹脆是斜著的,先生閉著眼睛,雙手放在背後,一只手上還拿著戒尺。

第三幅畫,畫的是農人耕作的場景,春耕早就已經過去了,地裏的莊稼都已經長出來了,一片綠油油的,農人們是在除草,年長的都拿著農具,小孩子們則是空著手在地裏拔草。

最後一幅畫,畫的是紡織作坊裏的場景,這也是唯一一幅只有女子的畫。

胤禎總不能送皇阿瑪一幅未婚女子上街買東西的畫,在作坊裏辛勤勞動的女子,畫在畫上就合適多了,這些女子都是已婚的,甚至有的都已經做了祖母。

這些是純粹靠手藝吃飯的人,每個人一天大概能掙三四十文錢,最為嫻熟的技術工,一天的工錢甚至能拿到八十幾文。

當然了,江南最好的紡織女工並不在作坊裏,而是在官方的織造衙門,每日的工錢也要比作坊裏稍微高出來些。

這些手藝好的女工們,收入要比尋常百姓家的男子都高。

按照現在的物價,六文錢就能買一升米(兩斤左右的大米),每天能拿到四十二文錢,一天就能買七升米,一個月就能買二百一十升米(四百多斤大米)。

普通的五口之家,一個月的開銷,差不多也就是在一千文左右。

當然了,這些錢對於皇子阿哥來說,連打賞下人都不夠,打賞下人都需要用銀子、用金子,什麽時候用過銅板。

他只是覺得,生產力在某些方面並不弱於男子的女子們,地位應該再提高些。

別看江南文風重、商業發達,但是女子的地位還比不上京城那邊兒呢。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想岔了,這些個文人書讀的越多,對女子的禁錮就越是厲害。

這四幅畫在送給皇阿瑪之前,胤禎先拿去給四哥瞧了。

還是跟之前差不多的畫風,雖然配色少了,使用的色彩不再那麽繁多,但那是因為普通百姓沒辦法打扮的那麽光鮮亮麗,而不是十四弟的審美糾正回來了。

但總的來說,要比之前送給額娘的那幅畫順眼多了。

最顯眼的紡織女工的這幅畫,年邁的、臉上已經有了皺紋的女工,年輕的、尚且還需要戴著面紗的女工,當然大多數女工的年紀都在二十歲左右,眼睛還沒有熬花,技術又都已經練出來了。

這幅畫上畫了有二十幾個女工,在同一間屋子裏做紡織,衣著樸素,頭發上也多是綁著布條,沒什麽精巧貴重的飾品。

時下,還是以山水畫為主,主攻人物畫的畫家不多,關於女子的畫像也有,但大都是美人,官家小姐、夫人,或者是宮裏的妃嬪,富裕之家的女子,這些畫都是不能外傳的,再是精美細致、惟妙惟肖,都只能束之高閣。

幾乎沒有人為紡織女工作畫,最起碼這是他看到的第一幅紡織女工的畫。

倒也沒什麽值得震撼的,只是有些驚訝吧,驚訝於十四弟居然會去紡織作坊,而且還專門為這樣一群地位不高也不美的人作畫,這畫原是要送給皇阿瑪的。

“怎麽想起去紡織作坊的?”

那裏不比街市,不比學堂,甚至不比鄉野有趣。

胤禎倒還是挺認真的,來之前他就想過,四哥有可能會問有關於這幅畫的問題,怎麽回答他都想好了,只是也不敢一股腦的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