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走,去演武場試試你改造的火槍。”康熙心裏邊拿定主意,並不需要跟任何人商量。

總算是說到正經事了,胤禎也沒指望著皇阿瑪聽完他說的這些話,就能立馬把發明制造子母炮的戴梓赦免,更不可能打心眼裏覺得滿漢就一家親了。

前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後者,他個人的意見根本就沒辦法影響到皇阿瑪,滿族和漢族之間如何共存,這絕非是一兩句話就能定下基調的。

還是火槍簡單,操作是否簡潔,射速是否有所提高,射程有沒有增長,上手試一試,就能夠得出結論來。

康熙的火槍,全都是由造辦處特制的,而乾清宮的造辦處,可以說是網羅了天下的工匠大家,各項手藝大都可以代表大清目前的最高水準。

但他手中這把被改造過的火槍,居然真的已經超出了造辦處的水準。

康熙只打了兩槍,便有些意興闌珊的放下了,他能把戴梓流放到盛京去,也就代表著戴梓所擁有的才能對他來說,並不是急需的。

火器的威力巨大,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是邊境之內,已經沒有戰爭了。

這些個威力巨大的火器,非但造價不菲,而且一旦落入有心人的手中,威力有多大,對朝廷的反噬就有多大。

滿人終究還是太少了。

越是威力強大的火器,就越是不可控,或許他在世的時候,能夠管得住,可誰又能保證下一任皇帝、下下任皇帝,不會被這些東西弄丟了江山基業呢。

“對豐台大營來說,甚至是對整個大清的軍隊來說,目前的火器已經夠用了,這些器物造價不菲,所耗的錢財都出自百姓,你覺得為了將來有可能出現的戰爭,就把這樣的重擔再一次壓在百姓身上,這樣合適嗎?”

康熙還真想聽聽他這個兒子是什麽見解,思路清奇,想法天真,還是個膽子大的,什麽都敢說。

胤禎當然不能告訴皇阿瑪,幾百年後,就是有很多人漂洋過海,拿著先進的火器,肆意淩辱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

“那朝廷也不能光想著‘節流’,總還是有‘開源’的辦法吧,百姓若是日子艱難,朝廷理當要想法子,兒子記得,漢朝有絲綢之路,能夠把本土的絲綢、瓷器都賣到別國去,以換取大量的白銀和其他物資,皇阿瑪不是開放海禁了,咱們不也可以效仿漢朝,打通一條商路出來,去賺別的國家的銀兩,也讓海那邊的國家都知道大清之勢。”

胤禎起初純粹是在瞎扯,但說著說著,就越說越來勁了,“我看南大人他們都是從西方過來的,而且還跟他們原來的國家保持著通信,想走的時候人家就能回去,西方諸國肯定對咱們大清頗為了解,但咱們對人家呢,總也得派些人過去吧,為了避免被殺人滅口,手裏頭的火器還是威力越大越好……”

越說越沒譜了,但康熙也並沒有打斷,這是屬於少年人的異想天開。

但是幾百年前,應該也沒人想過會有大清朝的建立,再往前數數,十四頻頻提及的漢朝、唐朝,那時候的人應該也從來都沒想到過,會有火炮這樣威力巨大的武器。

西方諸國,有著同樣強大的火器,海洋現在是不好逾越的,但是等到幾百年後,這片海洋還能不能阻隔軍隊,誰也說不定。

康熙酷愛西學,對於西方的算術、物理都有所了解,人一旦相信科學,就知道沒什麽困難是不能夠逾越的了,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罷了。

如果這天下的形勢真像十四說的那樣,已經是滿漢一家親了,那邁出這一步去又有何妨,誰不想做天可汗,誰又不想做開疆辟土的君王。

但眼下的現實卻是,大清還不夠穩定,雖然看上去四海升平,但仍舊是危機四伏,朝廷一旦出現大的茬子,反清復明的那幫人又會卷土重來。

所以他只能是盯著這片江山,至於海的那一邊,就只能交給後世子孫了,他現在能做的,不過是為將來奠定基石而已。

胤禎改造過的火槍,被皇阿瑪留下了,至於他本人,在演武場上說得是口幹舌燥,也不知道皇阿瑪有沒有聽進去。

他上輩子點亮的多是玩樂上的技能點,在演說上沒多少經驗,說到最後自己都有些尷尬了,就不指望皇阿瑪能聽得進去多少了。

胤禎沒回阿哥所,而是先去永和宮看望額娘。

這跟在乾清宮的待遇可就太不一樣了,額娘這邊兒早早的就已經備好了茶水點心,全是依著他口味來的,就連茶盞和盤子,也都是他喜歡的樣式。

住處如何,膳食怎麽樣,平日裏訓練累不累,多久能回宮一次……

這明顯才是父母的正確打開方式。

胤禎舒舒服服的倚靠在榻上,帽子已經摘下來放到一邊去了,雙腿盤著,兩只胳膊微微撐在腿上,別提有多愜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