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繁華落盡 【驚變】(第2/3頁)

叔父這處行館,簡直是專門為我準備的,不但景致可人,處處合意,地窖裏更深藏了陳年美酒,庭中碧樹繁華花,幽池飛鳥,比之京中園林的綺麗,別有一番幽境。

父母原以為我只是散心休養,住不多久就會回去,哪裏料到,一到徽州,我就愛上了此處的逍遙閑逸,至此長住下來,樂不思歸。只有春秋節令,與父母生辰,我才回京暫住,過得幾日便稱身體不適,早早返回徽州。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我開始覺得,自己變了。

心裏從某一處地方開始,漸漸變涼,變硬。

昔日承歡父母膝下,對家中戀戀不舍的少女已經不在了;昔日夥伴親友,如今境遇各異,相逢已是各自疏離;就連宛如姐姐,也已變得沉默幽怨,如宮中那些紅顏寂寥的妃子。

父母,姑姑,叔父,每個人見到我,總是竭力呵護,眉眼間盡是藏不住的歉疚。

面對這樣的親人,我卻寧願他們如從前一樣斥責我,教訓我,也好過現在這樣的小心翼翼。

有些東西,已經變了,再也回不去從前了。

只有哥哥不曾改變,只有他懂得我,也只有在他面前,我才不是豫章王妃,不是上陽郡主,只是昔日跟在他身後那個小小的阿嫵。

就連子澹也許久不曾出現在我夢裏。

他在皇陵守孝之期已過,皇上卻又是一道聖旨,命他督造皇陵,修繕宗廟。

這一修造便是遙遙無期,不知何時才能返京了。

昔日我不明白,皇上明明疼愛子澹,為何卻任憑姑姑將他逐去皇陵。

如今我卻懂了。

皇上讓子澹遠離宮闈,才是真心憐他,護他……在那權勢的漩渦中,稍有行差踏錯便是粉身碎骨。皇上明白,王氏與太子羽翼已成,如今更與蕭綦結盟,四十萬大軍在北境虎視眈眈。

廢太子,改易儲君,已經絕無可能。

作為父親,他僅能做的,只是護住子澹平安。

我亦再無他念,此生緣盡,我已嫁為人婦,只在偶爾午夜夢回,為遠在皇陵的子澹,遙祝一聲安好。

所謂嫁為人婦,我卻三年不知夫婿是何面目。

除此以外,卻又挑不出我的良人有何差錯,堂堂豫章王,非但位極人臣,權傾朝野,對家中亦是慷慨體貼,遠在邊疆征戰,仍不忘每月差人送來書信,皇上禦賜給他的珍奇異寶,也源源不絕送到徽州。

只是,他的書信每次都是相差不多的內容,有板有樣,多半是同一個幕僚所寫,只加蓋上他的印信,便算是家書。我不知道,他這算是禮數周全,還是顧及彼此顏面,抑或多少有一些負疚。最初,我也曾存有一線期冀,親筆回書與他……久而久之,對著那刻板如公函的家書,我連拆看的興趣也不再有。

或許,這便是所謂的舉案齊眉,相敬如賓。

我們各自默契,心照不宣,不必委曲求全的敷衍,反倒自得其樂,求仁得仁。

初來還是入秋時節,看了黃葉飄盡,又看冬夜落雪,雪融春來,夏蔭漸濃……韶光易逝,流年似水,我的心境漸漸平和,從淡泊至涼薄,終能淡定自持。

這段姻緣,這位良人,我也該是滿意的罷。

徽州位於南北要沖,交通通衢,河道便利,歷來是商賈雲集的富庶之地。

這裏的天氣和京城很是不同,不像京城那樣濕潤多雨,夏來郁熱,冬來陰冷。

相反,徽州四季分明,一年到頭總是陽光明媚,天空明凈疏朗。

自古以來,南北兩地的百姓不斷遷徙,混居於此,使此地民風既有北人的爽朗質樸,又有南人的淳和靈巧,既便在連年征戰之時,此地也少有動蕩,民生富庶。

徽州刺史吳謙,是父親一手提攜的門生,當年也是名噪一時的才子,很受父親青睞,在任四年頗有不俗的政績。自我在行館住下,吳大人一直殷勤照拂,吳夫人也常來拜望,唯恐我稍有不悅,總是竭盡心力迎奉於我。

對於吳氏夫婦的迎奉,我並無好感,卻又不忍回絕。

吳謙憑著一方政績和我父親的提攜,也算仕途順暢,升遷有望,本無需刻意迎奉於我。只是他膝下獨生女兒已近成年,長年隨父母外放在徽州,無從結識京中高門子弟,如今婚嫁之齡將近,吳氏夫婦心生焦慮,只盼有機會調回京城,早日為女兒擇定終生。

可憐天下父母心,對兒女的牽掛操勞,竟至於此。

我心知他們的迎奉事出有因,又如何忍心回絕。

這兩天,城裏最熱鬧的事情,莫過於“千鳶會”。

春日賽紙鳶,本是南方的習俗,尤其盛行於京城貴族女眷之間。

往年每到陽春三四月,京中仕女們總要找來能工巧匠,做出美侖美奐的紙鳶,邀約親眷閨友去郊外踏青、宴飲、賽紙鳶,賞歌賦……徽州原本沒有這習俗,自我來後,卻年年由吳夫人親自主持,邀集全城名門富家女眷,四月初九,在瓊華苑舉辦“千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