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天闕驚變 【天闕】(第3/4頁)

蕭綦在禦前十丈外下馬,我亦步下鸞車,徐徐走向他身後。每邁出一步,似離父親更近又似更遠。

京城八月的陽光明亮刺眼,令我眼中酸澀,明晃晃的光暈裏看去,仿佛周遭一切都虛浮得不真切。

“微臣救駕來遲,令殿下受驚,懇請賜罪!”蕭綦語聲鏗鏘,昂然單膝側跪,卻不俯首。

我隨之重重跪下,卻是朝著父親和哥哥的方向。

“豫章王勞苦功高!”太子趨前一步將蕭綦扶起。

聽著一句句寬宏嘉恩的套話,從太子哥哥口中說來,莊重而刻板。我低頭垂眸,暗自莞爾,心中湧起暖意……這些話不知叫他背誦了多久,他是最厭惡這些字眼的。此時的太子哥哥,端著儲君的威儀,眼底卻猶帶著那副漫不經心的神氣。

紫色袍服的下擺映入眼中,我猛一擡頭,見父親已到面前。

隱忍多時的酸楚似潮水決堤,令我猝不及防。

“父親……”我脫口低呼,卻見父親微微俯首,率眾臣見禮。

——呵,蕭綦身為藩王,我是他的正妃,身份已在父親之上。縱然如此,我仍向父親屈膝跪下。

“王妃免禮。”父親溫暖的雙手,將我穩穩扶起,面上不動聲色,手上卻有輕微的顫抖。

蕭綦向父親行了子侄之禮,在眾臣之前,仍稱呼他“左相大人”。

越過父親肩頭,我看見倜儻含笑的哥哥,他靜靜看我,復又看向蕭綦,眼中喜憂莫辨。

萬般酸楚在心中翻湧,我輕抿了唇,仰臉微笑相對。

太子率文武百官踏上金殿,蕭綦與父親,一左一右,分立兩側。

我被內侍迎入偏殿等候,隔了金縷綴玉的垂簾,遙遙望見丹陛下眾臣俯跪,重病的皇上由姑姑親自扶持上殿。

那個身著龍袍,蹣跚枯槁的老者,與我記憶中正值盛年,意氣風發的皇上,已經判若兩人。

站在他身旁的皇後,鳳冠朝服,高貴不可仰視。我看不清楚姑姑的容貌,只看到她朱紅朝服上紋章繁繡,華服盛妝異常奪目——她仍是這般剛強,在人前永遠光彩奪目,絕不流露半分軟弱。這殿上,成王敗寇的兩個男人,分別是她的丈夫和兒子;那遲遲垂暮的皇帝,是與她結發多年的人。他已經走到了盡頭,卻還剩下她形只影單,獨對半生淒涼。

我從垂簾後默然凝望姑姑,身後無聲侍立的宮婢們,何嘗不是在帷幕後悄然看我。這淵深如海的宮廷裏,究竟有多少眼睛在看;風雲詭譎的朝堂上,又復多少人在看;變亂不息的天下間,更不知有多少人在看著我們。

皇上已經不能開口說話,太子以監國之位,當廷宣旨,嘉封一眾平叛功臣。

左相加封太師,豫章王加封太尉,宋懷恩等一眾武將皆進爵三等,牟連亦獲晉封。

以二皇子子律、謇寧王、承惠王為首的叛黨以矯詔篡逆之罪,廢為庶人,其余黨羽皆以逆謀論罪。

滿朝文武三呼萬歲之聲,響徹九重宮闕。

父親與蕭綦相峙而立,無聲處暗流湍急。

我靜靜闔上眼,仿佛看到洶湧的鮮血流過宮門玉階。

這一出皇位更叠的生死之爭,終於塵埃落定。

那些死去的人將會化作塵土,被永遠掩埋在煌煌天威之下。

罷朝之後,皇上與姑姑退往內殿,百官魚貫而出。

蕭綦走向父親,兩人在殿上含笑敘話,仿若一對賢孝翁婿。哥哥欠身退了出去,似乎並不願與蕭綦敷衍。

我想追出去喚住哥哥,想跟著他回家,想去看一看母親……而我終究只是一動不動地端坐。

回到了這裏,再不是那番自在光景,由不得我任意而為。上陽郡主可以無憂無慮,跑回父母府上撒嬌,而豫章王妃卻必須緊緊跟隨在豫章王的身邊,不能行差踏錯。

眼睜睜看著哥哥離開大殿,越行越遠,我只得茫然垂眸,盯住自己指尖發呆。

恍惚間,我又想起大婚那日,滿身錦繡光艷,高高端坐,靜觀旁人擺布一切,我卻只能不語不動,如一只無瑕的玉雕人偶。

“皇後有旨,宣豫章王妃覲見。”

尖細的聲音在身後響起,回首卻見一名褚色錦衣的內侍恭然立在門口。

是薛公公,我認出是在姑姑身邊隨侍了多年的老宮人。

他躬下(禁止)子,滿面微笑,“一別多時,王妃可還認得老奴?”

姑姑甫一退朝就宣我覲見,我卻不知如何面對她,一時間心思紛亂,只勉強一笑,“薛公公,許久不見了。”

“請王妃移駕中宮。”薛公公領著我,一路向中宮而去。

熟悉的回廊殿閣,庭花碧樹,無處不是當年……我低下頭,不忍四顧。

昭陽殿前一切如舊。

我停下腳步,默然佇立片刻,令侍女們留在殿外,獨自緩步而入。

從前在昭陽殿進出,從不需內侍通稟,今日殿前侍衛見到我,也恭然俯首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