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皇家有女13

013

李顯和李旦被留在長生殿背詩,李治帶著女兒去賞花講故事。

父女倆坐在大明宮的太掖湖邊,清風徐來,送來陣陣草木清香。

自從李沄可以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之後,各種各樣的要求就變得多起來。胡扯的故事她一聽就撇嘴,說父親騙她,給她說民間流行的各種傳奇故事,她也興趣缺缺,倒是說起從前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的事情,以及李治偶爾說起朝廷大臣發生的趣事時,她顯得興致勃勃。

李沄最喜歡聽的,是關於祖母長孫皇後的故事。

畢竟,祖母是千古賢後,生榮死哀,李沄心中覺得好奇也正常。

可長孫皇後病逝的時候,李治才九歲。

李治對長孫皇後的記憶永遠停留在童年時期,印象中母親美麗、溫柔,有著一顆七竅玲瓏心。父親上朝經常被魏征那根棒槌氣得回去跳腳,而母親總能在盈盈笑語間,輕而易舉地將父親安撫好。

李沄坐在父親身旁,看著太掖湖中盛開的荷花,跟父親說:“太平經常聽阿耶說阿翁祖母的事情,也經常聽阿耶說城陽姑姑晉王姑姑他們的事情,卻沒聽阿耶說過您的阿兄。”

李治忍俊不禁,“誰說沒有?你從紫宸殿拿走的紅玉葫蘆,就是你的十四伯父帶回長安的,阿耶跟你說過他打仗的事情。”

李沄卻皺眉,神情認真地跟父親說:“不是十四伯父那樣的,像我跟四兄三兄那樣的。”

李沄的話有點顛三倒四,但李治習慣了,也能領會她的意思,不由得看了她一眼。

在旁邊服侍的王百川聽了李沄的話,暗中捏了一把冷汗。

當今聖人李治,是太宗李世民和公孫皇後的第三子。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李治不是皇太子。

當年長孫皇後和李世民有三個兒子——

長子李承乾是個好孩子,孝敬父母又好學,他是國之儲君;次子李泰,小名青雀,聰穎活潑,在書法文學上都很有天分;幺兒李治,小名雉奴,善良仁厚孝為先。

長孫皇後在世的時候,一切都是好的。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然而長孫皇後去世後,年長的兩個孩子就開始長歪了。

兩個少年郎,出身天家,誰都心高氣傲,誰都覺得自己是萬裏挑一的俊才。

又沒有母親在旁循循教導,兩人就較起勁兒來。

李泰說我書法一流,文學素養也好,父親都誇我,恨不得我能留在宮裏日夜陪伴他。

論能力論才華,我有什麽地方比不上太子阿兄?

憑什麽是他當太子啊?

李承乾聽說李泰這麽說,怒了。

自古以來長幼有序,誰給李泰那麽大的膽子生出這些非分之想?

丫的,這不是送上門來找抽嗎?

少年郎,一身銳氣傲慢、目無下塵,誰也不服誰。

要是當時長孫皇後在世,估摸早就把這倆熊孩子的念頭掐死在搖籃中了。

可李世民沒有,他從來都只當慈父,明知李泰有非分之想還依舊故我地寵著慣著,明知道太子李承乾心有不安,也不去安撫。

最後,倆熊孩子反目成仇,造反了。

……

——論國有賢後的重要性。

長孫皇後的棺材板都快壓不住了。

倆不省心的熊孩子造反的結果,是被李世民廢為庶人,幺兒李治坐收漁人之利,成為大唐的儲君。

那一段往事,一直是太宗李世民心中的痛,極少提起。到了李治這兒,更是幾乎不提。

兄弟相殘這樣的事情,光是回想就覺得糟心不已,有什麽好提?

李治不提,別人更加不敢提,卻沒想到今天被李沄問了起來。

李治若有所思地看了女兒一眼,問道:“太平怎會問起這些事兒?”

李沄站在石凳上,小腦袋抵著父親的肩膀,語氣很是同情地說:“因為我有很多阿兄,阿耶卻沒有啊。”

李治聞言,頓時哭笑不得。

李沄擡頭,瞪大了眼睛,神情十分無辜地望著父親,“難道不能問嗎?”

李治笑著摸了摸女兒的腦袋,“能問,當然能問。”

轉而說起了年幼時跟兩位兄長之間的趣事,這種事情成為禁忌並不是李治的本意,他只是不想提起而已。

李沄站得累了,幹脆躺下,腦袋枕在父親的大腿,聽父親說過去的事情。

李沄望著父親,心中的感覺也有些復雜。

父親豐姿俊朗,談吐溫文儒雅,所謂君子風流,父親就是行走的君子教科書。

可作為一國之君,從登上帝位開始,父親就跟先帝留下來的四個顧命大臣鬥,好不容易鬥贏了,又要跟關中世家勢力鬥……倘若不是心如明鏡,又有十分的能耐,父親絕不可能有今天。

如今皇權在手,卻高處不勝寒,身邊連個能說心裏話的人都沒有。

李治被李沄勾起了舊日的回憶,倒也不避諱,向女兒將當年的事情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