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楊遷(第2/3頁)

年輕人濃眉大眼,身姿頎長,格外高挑,肩寬體壯,渾身上下沒有一點贅肉,和高昌豪族子弟一樣,辮發垂於後背,但頭上沒戴金花冠,而是以巾幘裹發,錦衣華服,寶帶琳瑯,腰間一柄鑲嵌寶石的長劍,從頭到腳金光閃耀,一身不倫不類的武人打扮。

她一直盯著年輕人看,他一張俊朗臉孔慢慢漲得通紅,眼神警惕,惱道:“你看我幹什麽?!”

瑤英一笑,朝年輕人鄭重行了個禮,正色道:“我敬佩楊公子高義。”

年輕人姓楊,名叫楊遷,聞言,眼底一片茫然,梗著脖子道:“我不明白公主在說什麽。”

瑤英微笑。

……

此時的楊遷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少年郎,但是多年以後,他的名字會傳遍中原大地。

山河失陷,西域孤懸,這個年輕人出生在茫茫大漠之中,從小目睹族人備受壓迫欺淩,長大以後,他立志帶領族人收復河山,重歸故國,但是他們和長安隔著幾千裏之遙,想要東歸,談何容易?

所有人都勸楊遷早點熄了這個心思,他並不氣餒,一邊勤於練武,一邊變賣家財,秘密召集人手,同時不斷遊說城中豪族,勸說尉遲達摩向中原求助。

在他二十歲那年,曇摩羅伽死去,北戎人沒了顧忌,開始大肆屠殺不肯歸順的部族,各地發生動亂,他趁機帶著護衛沖破北戎人的封鎖,踏上東歸求援之路。

離開的時候,城中百姓攜老扶幼,扯著楊遷的袖子,嚎啕大哭:“楊郎,到了長安,問一問長安的皇帝,問一問大臣,他們還記不記得我們這些子民!”

二十歲的楊遷怒而拔劍,割斷自己的長發,立下誓言:不到長安,絕不回頭!

這條東歸之路,楊遷和他的護衛走了一輩子。

從高昌到長安,要穿過遍布礫石的大海道,一望無垠、寸草不生的流沙戈壁,荒無人煙的草原,翻越巍峨雪山,還要經過重重關卡和北戎人駐紮的數座重鎮。

楊遷一行人從高昌出發,九死一生,有的人渴死,有的人餓死,有的人累死,有的人病死,更多的人慘死在北戎騎兵刀下。

他們沒有回頭,繼續向東。

最後,這支渴望從長安得到援兵的隊伍消失在了茫茫戈壁之中。

多年以後,一支和北戎人交易的中原商隊經過沙州,在流沙間發現一具枯骨,商人一時動了善念,想將枯骨安葬,無意間發現枯骨旁還未腐化的包裹,打開來,裏面是一封寫在布帛上的萬言書。

那是失陷土地的百姓向中原發出的呐喊和哀求,句句激昂,字字泣血。

流沙中的枯骨就是楊遷,他經歷千辛萬苦,還是沒能平安抵達長安,孤獨地死在大漠之中。

臨終之前,他在萬言書上留下名字和遺言,祈求看到這封萬言書的有緣人代替他把萬言書送去長安。

年輕的生命早已逝去,枯骨仍然保持著向東爬行的姿勢。

不到長安,絕不回頭。

除了楊遷,其他人沒有留下姓名,幾十個年輕人,葬身流沙,屍骨無存。

他們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的誓言。

商人感佩不已,托人把萬言書送回長安。

最後,這封血書終於送到了天下至尊的手中,楊遷的心願在他死後達成了。

那時鄭景已經位列宰相,他下令將萬言書公布天下,舉世震驚。

楊遷的名字很快傳遍長安城的大街小巷,朝中大臣各抒己見,民間百姓也議論紛紛,朝野內外群情激憤,請求皇帝出兵收復故土。

可惜已經太遲了。

北戎壯大,中原王朝矛盾重重,內憂外患,根本無力發動遠征。

大臣們踴躍上疏,看似在討論出兵之事,其實不過是借著楊遷的事互相抨擊謾罵,排除異己。

鄭景無可奈何,勸小皇帝追封楊遷等人為義士,頒布了一篇鼓舞人心的詔書,出兵收復河西以北故土的事就這麽不了了之。

又過了幾年,北戎揮師向東,大魏覆滅,國破家亡,屍橫遍野。

……

此時,高昌。

瑤英微笑著凝視眼前英氣勃勃的楊遷,心中感慨萬千。

她敢來高昌,絕不只是來碰碰運氣。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當山河破碎之時,永遠不缺朱氏先祖、謝無量、楊遷這樣的英雄,他們以拯救萬民蒼生為己任,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勇往直前。

剛到高昌的時候,她打聽楊遷的為人,結果讓她哭笑不得:楊遷少年意氣,鬥雞獵鷹,流連風月,一事無成,是遠近聞名的紈絝。

瑤英不禁懷疑:會不會只是同名?又或者書中那個最後葬身流沙的枯骨另有其人?

她讓老齊發帖請來的豪族是經過慎重考慮挑選出來的,當她說要請楊遷來時,老齊堅決反對:“公主,楊遷年輕,莽撞沖動,而且整日無所事事,這樣的人不值得深交。某聽說他前些天因為一個舞伎和人爭風吃醋,還頂撞族老,被族老訓斥了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