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樂極生悲

“三哥……”胤禛一臉無奈, 這個時候你抖什麽機靈,萬一被人聽見可怎麽好!

諸皇子排成一列,康熙帶著太子和太子幾位師傅出現在了無逸齋,見禮畢, 皇帝就道:“朕宮中從無不讀書之子, 今日叫他們過來, 也讓諸卿瞧一瞧, 朕的兒子可還成器?”

這話一說, 胤禔馬上明白了康熙的意思, 這是特地炫耀兒子來的?不, 這大概是在“皇太子的老師暈厥”事件之後, 康熙急於另尋一件事轉移大家的注意力。

正好將家裏兒子都拉出來溜溜。

康熙讓師傅們隨意抽取四書範圍的題目, 如胤禔、胤祉,胤禛就得背誦詳解,老七老八要通背, 而老五胤祺只需要做翻譯……

背書還不算,又要讓皇子們一起射箭, 輪到胤禔的時候,他幹脆用箭在靶心上畫了個三角形, 旁邊幾個小的都在掐手忍笑, 康熙笑著搖頭。而胤礽自然是箭箭中靶, 贏來一片喝彩。

湯斌和耿介,以及幾位滿語師傅可勁給太子吹彩虹屁, 仿佛這位太子爺生而知之, 完全不需要他們這些腐儒來教導。他們只是“來做一點微小的工作, 用他們那一點點微薄的學問,輔弼太子殿下。”

“太子在皇上的教導下, 學問突飛猛進,臣等只是略盡微薄之力。”一位不認識的官員說道:“何況臣等在詹事府,偶爾有幸聆聽皇上對太子的教誨,方才覺得聖學淵博、深不可測啊!”

胤禔已經不知道該擺出什麽表情了,說康熙好學是真的,但是將他對理學的理解說成聖人在世,實在是……他對太子自然更容易教導,師傅們不敢說的話,他卻可以直截了當的告訴太子。

這樣幹涉學習的結果就是,胤礽會教條性的認為康熙說的都是對的,而大臣們都是蠢貨。如果有不是蠢貨的,比如明珠、索額圖這種,要麽是自己人,要麽就是奸猾小人!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胤礽的處境,那就是“復雜的簡單”,究其根本是復雜的,但目前和表面上來看,他所處的環境單純無比。

康熙微笑著看兒子各自施展,今日他想讓大臣看看諸皇子要麽天資卓越、要麽淳樸敦厚,的確有炫耀的心理。但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讓胤礽多和兄弟們接觸一下。

自從胤礽搬去毓慶宮,和兄弟們見的少了。尤其是上次和胤禔打架那件事,聽說他和大阿哥都有些避著對方。或許,胤礽在人情方面的欠缺,能在和兄弟們互相接觸的過程中彌補一下?

過去光顧著叫他好好讀書,培養他的體統氣勢,雖然大體上其他皇子也是如此,可他們畢竟有母親。雖然在宮中不常見面,但多多少少的能讓孩子們明白一點人情世故。

而胤礽就欠缺母親的關愛,有時候就顯得太剛硬,並不如外表那般洵洵儒雅。不過一國太子也不是學究,脾性硬一些也不是壞事。康熙想到,慢慢教導罷,要對胤礽更細心些,也不能著急。

康熙回憶到他自己幼時不懂事,還跟著保姆抽過水煙,還酗過酒。可隨著年紀增長,他明白讀書真的能讓人修身養性,去學習前人的經驗,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更好的君主。

所以說孩子嘛,長大了、懂事了,方方面面都會好起來。

胤礽天資好,讀書也好、寫字也好,騎射也好,甚至學習樂器的時候進境都非常快。而關於人情冷暖這些東西,自己言傳身教,他總會明白的。

憑心而論,要是讓胤禔來說,康熙的想法還挺科學的。兒童和少年,最好在與同齡人的不斷接觸當中,去明白什麽是“團結”“競爭”以及為什麽要良性競爭。

其實家長和老師做的就是保護他們不受到額外傷害,其他的圍觀就行了,畢竟人類大腦控制情緒的部分二十五歲才能發育完全。

但皇帝家是不行的,或者說,皇帝家的太子萬萬不行。身份天然的差距擺在眼前,康熙又不可能說“別把太子當成太子,要把他當成弟弟/哥哥。”

所以,皇子們和太子的接觸,自然會帶著各種不同的目的和理由。一旦有了明確的目的,那麽“通過和同齡人接觸而讓孩子更成熟一些”的想法,注定會打水漂。

一個父親對自己心愛的兒子,總會這麽想:等他長大了就好了、等他成婚就好了、等他有了孩子就好了。如果他種種行為在他娶妻生子之後沒有收斂,沒有體察父親的良苦用心,反而變本加厲……

那麽這個還有理智的父親會怎麽想?這個問題就要等許多年後才能回答了。

康熙開始鼓勵皇子們常來無逸齋,和太子一塊射箭。老大正好和太子一起跑馬,老三射術也很好,多和你太子哥哥切磋切磋。老四可以陪著太子討論一下學問,老五可以和太子學學摔跤。

老七老八也別傻站在一邊,和太子一起學學寫字也好,皇太子的字跡多漂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