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新君上任三把火(中)

李光地除了人品之外, 在學問上、在為官水平上,在處理各方關系上,大抵算是無可挑剔。

譬如現在,他之所以不發表意見, 是因為他覺得新君怕是想從旗下選人, 如果新君打算選漢人年輕學子翰林, 他還得勸勸。因為他也覺得從旗下選人更好, 因為民人、尤其是江南書香世家出身的年輕學子, 恐怕是不會願意大老遠跑到海外去的。

讀書人和海邊討生活的人不一樣, 這是共識, 作為讀書人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能不離父母很遠就不要離遠, 免得無法盡孝。

何況這裏頭還存在一些滿漢問題等等, 胤禔其實還沒想到這個地步,但李光地想到了。

“叫翰林院給朕統計一下,三十五歲以下的翰林有多少, 還有旗下考過翻譯的人,也是這個年紀為限, 朕要名單。”胤禔吩咐道:“登基大典之後送過來就行,倒也不急。”

元起元年三月, 新君登基大典, 胤禔三更天就爬起來, 如今他還住在養心殿。身邊依舊是全都和秦吉了,還有他們的徒弟, 當然了, 梁九功和魏珠也還在宮中, 只是魏珠還能湊近點,梁九功已經預備好去景陵給先帝守靈了。

“皇後那邊怎麽樣了?”胤禔一早起身洗漱, 隨後問道:“還有蘇日格、弘晗他們幾個,都還好?”

“主子放心,娘娘那邊都派趙頑照顧好了,小主子那邊奴才們奉旨一日問幾次。”秦吉了回道:“只是有件事,皇後娘娘之前寧壽、延禧兩邊跑,這會正暫住景陽宮,太後娘娘那邊叫人來問,要不要把坤寧宮打開。”

按說皇後該住坤寧宮,不過自打孝昭皇後去世之後,孝懿皇後沒趕上住就咽氣了,這幾十年坤寧宮都是空著的。按理說,皇後當居坤寧,但要重新把坤寧宮從承擔部分祭祀職能的宮殿重新變成宜居之所,也得從長計議。

“主子,禮部尚書揆敘到了。”

揆敘緊趕慢趕從西北回到了京中,然後就被賦予重任,加尚書銜兒,作登基大典的禮官。他一早侯在養心殿外頭,等著裏頭的人伺候著新君穿好大禮服。

登基穿的大禮服簡直是裏三層、外三層,加上頭上的冠、身上的配飾,胤禔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移動活衣架。謝天謝地這輩子就這一回,完事以後都不用穿的這麽齊活了。

前朝和新君一切準備就緒,禮部尚書在門外奏請新君即位,此刻乾清宮正門掛簾,表示大行皇帝喪事暫停。胤禔自養心殿出,乘輿前往保和殿降輿,而後於中和殿升座,百官行禮。之後禮部尚書繼續奏請新君即位,新君自中和殿出,乘輿前往太和殿,百官退出在太和殿前各自站好。

坐在搖搖晃晃的禦轎裏,胤禔閉目養神,忽而轎子速度慢下來,就感覺在往上走。這就是禦轎被擡上了台階,在太和殿前丹陛上方滑過,而後在太和殿前降輿。

此刻原該奏樂,但因為在大行皇帝喪期,宮中韶樂只列隊卻不演奏。同樣的,百官進獻賀表,也是只進不宣讀。平靜而肅然的氣氛中,午門鐘鼓齊鳴,階下鳴鞭三下。

偌大宮殿中,只能聽到整齊的拍袖子,撩袍子的聲音,胤禔坐在禦座上向下看,大臣們三跪九叩,如同一排排的箭靶。他的兄弟、親友、舊識,都在低頭跪下行禮。

君臣之分,天地之別,今天算是見識到了。

“頒詔書罷。”胤禔吩咐道,於是由秦吉了捧著詔書交給大學士,大學士在殿中宣讀,而後又交給殿外的禮部尚書,禮部尚書又交給司禮。至此,登基大典的主要流程就結束了,在此之後,胤禔再次起身,回到乾清宮後的端凝殿更衣,而新制作的皇帝禦寶,就被收好放入了乾清宮中。

脫下大禮服,換上素服,胤禔這才松了口氣。之後就是大學士、南書房學士,六部九卿前來行禮,也是和新皇帝君臣之間來一次“敞開心扉”的談話,彼此增進一下了解。

“朕自幼好武,早年皇考一度擔憂朕嗜武廢文,得空就要督促朕讀書。後來又為朕尋覓良師,理藩院尚書阿拉木、河道總督戴梓,過去都教過朕讀書。再後來,朕還聽過不少人講學,當年的魏象樞、熊賜履,後來的張英、現在的李光地,朕也都聽過你們的課,是吧?”

李光地很配合,說道:“皇上說的是,臣還記得,大行皇帝曾經說皇上穩重厚道、聰敏謹慎,必是朝廷棟梁,還說過您不愧是諸皇子中的中流砥柱。”

胤禔有點想笑,最後還是憋住了,什麽叫吹牛皮不打草稿,什麽叫開局一張嘴、故事全靠編,就是李大學士!瞧瞧這話說的,好像康熙朝就沒有皇太子這個職位,沒有胤礽這個人,自己就是熙朝最受愛重的大阿哥。

“早年皇考還說讓朕去編撰世祖皇帝的實錄,後來朕還真得了這個差事,可惜尚未完成。”胤禔最後道:“父祖兩代的功業都在朕的心裏,朕蒙皇考厚愛得以承繼皇位,自然也要以父祖之法為己法。諸卿還要盡力輔佐朕,以令本朝得以邁入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