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第2/4頁)

這些孩子都是好的,說她平時是大伯大伯娘他們照顧,他們距離遠,沒辦法在身邊陪伴,就送些好東西給她養身體。

二兒子不用說,孫子輩的,向晏給她送麥乳精,向清給她送當地大米和特產,小安給她送奶粉送肉幹,滿屋給她送新衣服和餅幹,滿生給她送新鞋子……

因為她這情況,張茶花現在在村裏走,都是別人主動跟她打招呼,跟她套近乎,拉近感情的。

要說到了現在還有什麽煩心事?還真有。

一個就是二兒子,他一個人住,這算什麽事?讓他去跟大孫子住,他又不願意,在廠裏吃,不能在家吃一口家常菜,這日子過得還有什麽滋味?

他就是犟,不聽人勸。

第二個就是滿屋和滿生這兩個,年紀都不小了,還不願意娶媳婦,滿屋那邊應該是想通了,但是現在還沒有著落,而滿生那一邊,他根本就沒這想法,他難不成還想要到三十才結婚?

最後一個就是登報紙尋親的事情了,到現在還沒有下文,她這心就有些不好受,難不成他們兩個都已經……

所以才沒有辦法知道他們的消息了嗎?

這樣子她要是下去了,下面見到老頭子,總感覺會讓他失望。

他這是惦記了大半輩子,如果可以的話,張茶花還是希望能夠找到他們的線索。

跟張茶花說了會兒話,俞青山去外面走了走。現在他們村裏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兩邊的田地都有人在精心伺候,自從分了田之後,大家夥的積極性就別提了,早上吃了早飯出門,可以一直待在地頭邊上,不到飯點不回去,要是有個刮風下雨,發大水的,半夜裏也會冒著大雨來看看田裏面的稻谷情況。

在之前幹集體活的時候是沒有這個積極性的,每次都要帶隊長點人,這樣他們才願意動彈,現在就不一樣了,自動自覺除草施肥,做什麽都不覺得麻煩,就為了到收獲的時候能夠多收割一點。

走著走著,走到了俞向晏當初在這裏建的房子,進去轉了一圈,現在他在首都定居,這房子就空了下來,俞青山回來的時候會來這裏檢查一下門窗,裏面還有一些笨重的家具和一些雜物,要說值多少錢那沒有,但要說一文不值那也不是,真要是有那些沒出息的小偷小摸的看上了,不是沒有可能。

這房子建了多久,現在就空著了,有些可惜,就跟小安她和女婿的那房子一樣,空著放在那裏,這房子沒人住,是很容易破舊的。

他轉了一圈回去,張茶花蹲在地上切野菜,把野菜切成小塊,再和紅薯絲、紅薯苗、米糠等等混合在一起煮熟了喂豬,這樣豬能長得更快。

家裏養了三頭大肥豬,每天豬食就不少,他接過了這活。

張茶花就在一邊拿起了掃把,掃地。

“我們這豬長的快,等到了年底的時候,肯定是頭大肥豬。”

現在不用交任務豬,這豬都是他們自己的,過年的時候一頭豬留下一半過年用,其余的都賣掉。

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收益,如果家裏沒有工人賺錢的話,那麽養豬能夠帶來的收益很可能就是一年到頭收益最大的那一筆了。

孩子嫁娶,生老病死,就要靠它。

這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他們家還不至於這樣。

俞青保在造紙廠裏面工作,這造紙廠現在的規模也大了,他作為元老,一個月能拿接近四十塊。

大侄子俞滿昌他現在所在的磚廠,是他們大隊的,他一個月分到的錢沒有那麽多,但是換算成年終的話,他的年收益比他老子多不少。

現在大家沒有幹活,不用工分換算了,而是換算成人頭。

磚廠造成的收益除了部分固定的支出分給這些員工,還有余留下必要的支出以外,其余的都會按照人頭分給在冊的每一個村民,家裏人口多的分下來的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這就造成他們村娶媳婦特別容易,也特別勤快,到了可以領證的年紀一準就早早的去領證,然後就有錢拿了,生孩子也生的早,人丁興旺。

看著豬在傷食,俞青山看著這日子,在心裏嘆了口氣,在老家的日子過得很悠閑自在,他之前是盤算著等到他退休了,他就回來老家,住二兒子的房子。

他在縣城的房子就先空著,等以後最小的兒子他以後的工作定了以後再做打算。

回來老家這裏有他媽,有他親兄弟,有他侄子。他還可以弄一塊地,自己種種菜,養幾只雞。

想也知道日子過得有多悠閑,他要是想孩子了,就回去縣城,看看大兒子和孫子他們。

也就是這一個兒子可以隨時見到了,其余的孩子都出息了,在外面工作。

他們有了自己的天空。

現在看來,他這計劃不如變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