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一大早天還沒亮, 有要上朝的人家便點起了屋內和廊下的燈火。

顧家往日只點大房老爺和大少爺的院子,顧浮回來後,整個大房那叫一個燈火通明。

顧浮畢竟是功臣,所以哪怕朝臣們極力反對, 皇帝還是在朝中給顧浮留了個位置, 開創了女子入朝為官的先河。

朝臣們原先還覺得以顧浮的本事, 在外打打戰就算了, 回到朝中定是領個虛職,每日上完朝就去兵部點卯, 當個擺設。不曾想顧浮回來沒幾天, 就在早朝上和人吵了一架。

爭吵的內容還與東境有關——磊國之後, 東境又有小國與磊國結盟,他們倒也不是想和磊國一樣跟大庸硬碰硬,只是不想納貢, 但生意還想和大庸繼續做下去。

說白了就是貪心不足。

而他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底氣, 其實也和他們向大庸提供的貨物有關。

比如這其中的桑國,桑國盛產布料, 他們能提供一種比麻布更加緊密、厚實、耐磨,還防水的布, 是搭建營帳、制作船帆的最佳布料。

又比如林國,他們國內種植一種名為膠樹的樹木, 膠樹的樹汁凝固後會變成具有彈性的固體, 經過加工附著在車輪上能達到防震的效果,還能做成鞋底, 十分耐磨且柔軟,做工也比需要一層一層納的布鞋簡單。

還比如雲國,他們從地底下挖出了“燃墨”, 其形如水,色如墨,味道非常難聞,但可作柴火燃燒,也可替代火.藥,引發爆炸,是軍造司這幾年來的新寵。

這些貨物都具有獨特性,在大庸境內,甚至是其他東境小國裏都找不到相似或者比他們更好的替代品。

可皇帝不打算慣著他們,直接下令東境軍,發動了戰爭。

此舉對大庸自然也有影響,但顯然對那些小國影響更大。

近一年,眼看著北境恢復安寧,和磊國結盟的小國怕大庸騰出手來徹底滅了他們,就想跟大庸議和。

朝中目前分成兩派,一派主戰,認為就這麽放過那些小國,會讓其他小國覺得他們大庸脾氣軟,日後沒事就騷擾一下,看情況不對就議和,長此以往有損國威。

一派主和,認為沒必要打,有損國庫更有損他們的大國氣度。

偏就顧浮別出心裁,提出了新的想法。

這場戰不能繼續打下去,東境不比北境,北境不打不行,不打就會被外族劫掠,不打就要給出大量的金銀糧草去跟外族談和。但東境貿易繁華,其稅收也是國庫的一筆重要收入,戰火一旦蔓延,反而會損害大庸自身的利益。

——這也是為什麽皇帝非常想將這幾國打下收入囊中,卻遲遲不駁回主和派的原因之一。

但也不能就這麽放過那幾個貪心的小國,不僅是為了敲打其他東境國家,也因為那幾個小國所擁有的東西實在是太特殊了,別說皇帝舍不得,顧浮也舍不得。

所以顧浮支持議和,但要讓那幾個小國補上這幾年的朝貢,還得多倍補償大庸這些年來因為他們造成的損失,威脅他們不賠就打,這樣既可以維持東境的安穩,又能震懾其他小國,讓他們清楚,想要和大庸作對,就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國庫是否能交得起賠款。

也不知是顧浮的提議真的有問題,還是顧浮的性別讓朝臣們對顧浮帶有偏見,反正結果就是——顧浮同時得罪了兩派人馬。

顧浮也不怵,來一個懟一個,來兩個懟一雙,雖然沒有因為吵贏了架就讓此事敲定,但也讓眾臣明白,和誰吵架也不能和顧浮吵架,反正這個朝堂之上,他們找不出比顧浮還牙尖嘴利的武將。

退朝後,皇帝留下了顧浮與幾位朝臣,又詳細問了顧浮她的想法。

不過這次,顧浮的說法又多加了一層內容,那就是逐漸增加這幾國的朝貢與稅收。

“他們不義在前,我們便是不仁,其他小國也不大可能會因為同情而對他們伸出援手,畢竟這些年來,那些老實納貢的小國生意也因為他們受到了影響。

“一旦他們不堪重負,拒絕繳稅或來朝,大庸就有理由出兵。到那時候,他們已被耗空國庫,打起仗來也不容易殃及其他小國與東境的通商。”

顧浮的話讓幾位大臣側目不已,之後皇帝又問了許多顧浮沒提到的細節,顧浮有內閣做情報庫,知道的自然也不少,皇帝的問題她都能回答上來,甚至還都想好了應對的方案與適合的人選。

最後因為皇帝滿意的態度和暗示,在場幾位大臣從第二天早朝開始,和顧浮站到了同一戰線。

顧啟錚作為顧浮的親爹,因為官階不算特別高,沒少被自己女兒殃及,可他能怎麽辦,親生的女兒也不能說丟就丟了,只能生生受著。

也因為顧浮,顧啟錚在朝臣之中的地位變得有些詭異。

明明只是個三品侍郎,在京城也算不上什麽了不起的人家,但往來邀約的幾乎都是些高門大戶,就連安王見了他,也把他當成正兒八經的兒女親家,不曾有絲毫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