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3/4頁)

“聽說赫爾曼先生死後無人收斂,為他收屍的是一位遠來的朋友,而那個瓷窯也一度傳出了鬧鬼傳聞。”

凱爾西觀察著老漢密爾頓的臉色,見他面有戚戚,看來詛咒一說影響不小。“對於這些,您了解多少?”

老漢密爾頓抽了一大口煙,沉沉吐出煙霧,“破產後,赫爾曼先生的身體一直不好,聽說有著嚴重的肺病。但那個夏天,他是腹瀉致死。

那年就是1854年。倫敦爆發了霍亂,得了霍亂的人會嘔吐腹瀉而亡,這和赫爾曼先生的症狀很像。您能明白當時斯托克的人心惶惶嗎?”

腹瀉而死的病因很多,霍亂是其中之一,藤黃中毒也是其中之一。

這個時代,哪怕是一些具有醫學背景的人,也不能將不同病因的病症差別分得清清楚楚。

赫爾曼因腹瀉而死。

斯托克鎮上的人懷疑他得了霍亂,但何嘗不是與明多拉村所謂中了詛咒的人相似。

凱爾西微微蹙眉,“你們將他的屍體燒了?”

老漢密爾頓無奈點頭,“那年草木皆兵,工坊的鄰裏都怕染病。與赫爾曼先生的朋友商議後,一起做出了焚燒入葬的決定。

後來出了鬧鬼傳聞,都說因為赫爾曼先生死也不得安寧。

入夜後,他家瓷窯的煙囪還會冒黑煙,但沒人敢一探究竟。直到我退休前,那塊地一直荒著。”

屋內,一時無言。

赫爾曼的一生,起起落落,足夠讓人唏噓。

凱爾西沒有妄下評判,畢竟對赫爾曼的了解並不完整。

等老漢密爾頓情緒緩和一些,她再追問,“您還記得赫爾曼先生的朋友嗎?他的年齡、長相、來歷,以及什麽時候離開的斯托克?”

“哦!我記得一些。他姓黑爾,大概二十五六歲。當時,我原以為是赫爾曼先生的家屬來了,畢竟他與赫爾曼先生相差了四十歲。”

老漢密爾頓因此有印象,黑爾解釋他曾受赫爾曼的照拂,兩人是忘年交。

“至於長相,他面相斯文,但體格並不瘦弱。”

老漢密爾頓盡可能地回憶,對凱爾西畫出的草圖添補細節,“黑爾先生差不多是這種類型,沒有過於引人注意的特點。”

凱爾西微微頷首,即便是此圖也不能全信,畢竟二十年的變數太大。人的記憶會模糊,人的長相也會改變。

“那麽他的來歷呢?黑爾先生提過從哪裏來嗎?”

老漢密爾頓還真有印象,“有!他提過是從牛津大學趕來。我忘了具體說辭,大致意思是在牛津大學住校讀書,而萬靈學院不好請假,讓他錯過了赫爾曼先生的最後一面。”

如今牛津大學不興走讀是真的,但提到了萬靈學院?

凱爾西挑眉,自萬靈學院1438年成立,它就沒有自己的學生。

每年補充新會員,邀請牛津大學最優秀的畢業生參加考試,最出色的兩位入院成為研究員,在英國是一份殊榮。

當然,現在上大學的人很少,普通民眾對學院的操作細節更是了解甚少。黑爾也能因人而異,編造謊言自擡身份。

萬靈學院是否存在黑爾,這一點非常容易查實。

問題在於,一旦確定他不存在,又該如何去追蹤真實身份。

“除此之外,您還記得黑爾先生的其他事?比如他與赫爾曼先生在哪裏相識,比如他的口音有無特點?”

凱爾西想幫助老漢密爾頓挖掘記憶,奈何他頻頻擺手,再難記起更多。

老漢密爾頓肯定黑爾的口音接近倫敦地區,“黑爾先生失去了好友又不得不焚化其屍體,他十分傷心沒有談話的興致。

我們僅就瓷窯工坊的設施處理短暫商討。他建議全都變賣,將所得款項捐贈出去,當做支持赫爾曼先生做最後一次慈善。”

凱爾西筆尖一頓,“您確定黑爾先生了解明多拉村慈善公墓的事?”

“對啊。”老漢密爾頓答得理所當然,“雖然赫爾曼先生不喜對外人提他做了什麽好事,但肯定不會對朋友緘默不語。

黑爾先生說起慈善公墓,還表示了很遺憾。沒有能力幫助赫爾曼先生渡過破產之劫,更無法將赫爾曼先生的慈善義舉維持下去。”

至此,基本能推定黑爾就是分屍人。

如果有多人參與其中,那他就是一系列大案的主謀。

凱爾西並不意外老漢密爾頓從未懷疑黑爾的身份。

三分假,七分真。

黑爾把握得相當不錯。他有一定的學識,編造假身份時夾帶一些虛榮,否認與赫爾曼的真實關系,還有意無意彰顯出自身的仁心。

這種演技使人無法確定黑爾與赫爾曼的具體恩怨。而他長達十一年的碎屍盜屍,又出於什麽樣的犯罪心理。

如果制造海難沉船,是黑爾報復赫爾曼。這與將多人分屍,缺少了一段心理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