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帝王親臨問行策,圍爐之畔話春秋(下)

張小公爺所言的早有準備是真的,在船上的時候他就已經在考慮此事了。

大明,或者說在大明之前、大明之後的王朝。

對於自己的規劃基本都是一片空白,這種空白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們的故步自封。

但從後世而來的張小公爺卻很清楚,規劃對於一個人、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需要明確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麽、要做什麽。

中途或許會出現變故,但終極的目標是不會變的。

立下一個目標,繼任者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往哪裏去。

這猶如是海上航行,有指北針、航海圖至少你知道自己要往哪兒走。

倘若是這兩者全都沒有,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很少有人能不崩潰。

唐伯虎匆匆下去,很快的妙安、足利鶴二女便跟著過來了。

“二位師母說必須親手交給恩師,所以……”

唐伯虎有些窘迫,倒是張小公爺笑了笑拍著額頭道:“是為師考慮不周啊!”

“此事的確是為師吩咐的,因為事關重大所以當時不敢有絲毫懈怠。”

安撫了一番後,妙安、足利鶴二女也給唐寅福了一個表示歉意。

唐寅是連道不敢,妙安這才拿出一個匣子。

和足利鶴一並拿出鑰匙打開,將匣子裏的密卷拿出捧給了小公爺。

而張小公爺則是將這封密卷,恭敬無比的遞交到了弘治皇帝的手上。

拿過了這封密卷,弘治皇帝迫不及待的打開來仔仔細細的看了起來。

劉健則是臭不要臉的湊到了邊上,弘治皇帝倒是沒有趕開他。

而是放過去一些,讓他一並來看。

虎頭老太師雖然不知道孫兒要搞甚,但也好奇的湊了上來。

當頭的那一句,便是《禮記·禮運》中張小公爺所吟誦的那一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古之‘大同’謂‘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遍讀史書可知:難矣。”

“然‘大同’之想,竊以為非不可取……”

“若‘老有所終’,可聚仁孝!‘壯有所用’者,有幾人肯從賊做亂?!”

“幼有所長者多,則長成國之必興。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則民心向國……”

劉健讀得這份密卷,不由得“嘶嘶~”的倒吸涼氣。

老家夥可是名教理學出身的,這種推崇於“天下大同”的說法極為符合他的胃口。

且這老劉那不是沒有上過朝堂死讀書的傻麅子,他比誰都知道要做“天下為公”顯然不可能。

要搞成所謂“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那更加不可能了。

但若是要做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倒是可以考慮。

張小公爺最厲害的一點,便是在這裏面點明了這與帝王統治的關系。

聚仁孝、民不亂、心向國,有此三項在手大明豈非江山永固?!

“《管子·匡君小匡》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臣竊以為此當慎之。”

“柱石四民固則國固,柱石四民強則國強,柱石四民亂則國亡。”

“古今往來,莫過如是焉……”

“我皇明欲國柞綿長,則穩四民當為先!穩四民,當蓄國力為上。”

“國力者為何也?!一曰糧,二曰財,三曰良將精卒,四曰忠臣幹吏……”

看到這裏,弘治皇帝點頭。

但劉健的眉頭卻微微皺起,這豈非是把讀書人放在了後面麽?!

“臣竊以秦西地龍翻身之事為例,此乃國力之鎮方使得萬民歸心。”

讀得此句後,劉健亦不由得苦笑。

的確,當時若非是有大軍震懾恐怕災民能不能抵京都是個問題。

有糧,百姓們才不會慌。

有財,才能如潮白河碼頭一般發動賑濟。

良將精兵驅趕盜匪、彈壓亂民,忠臣幹吏統籌賑撫工期。

張小公爺的這封密卷裏,可以說是解答了大多數弘治皇帝的疑惑。

同時更是讓劉健這老家夥,都有些茅塞頓開之感。

這其實不是說張小公爺自己本身有多厲害,此完全得益於他所學到的知識。

後世的治國之路,是無數的先輩們用血淚淌出來的。

無數的教訓都寫在了書本上,若是沒有看出來什麽那只能說小公爺太蠢、沒用心讀書。

但凡是用了些許心思的,總是能夠找到點的。

比如“天下大同”此論,它經過了多次的歷史沉澱後有過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