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移樹(第2/2頁)

湖畔宅院的翻新漸趨成形,而七師姐的陣法,也漸漸成形,然後隱藏在了那些飛檐粉壁花草之間。

工程沒有結束,寧缺和桑桑還是住在老筆齋,得知他們要搬走的消息,臨四十七巷裏的商戶們松了一口氣之余,不免又生出了些不舍,心想這位大人物若走了,魚龍幫那些青衣漢子斷然不會還在此地義務維持治安,長安府的衙役們肯定也不會每天都過來轉悠好幾圈。

寧缺並不知道人們在想什麽,這段日子他確實太忙,要進書院後山學習,要盯著湖畔的翻新工程,而且他還要經常進宮。

進皇宮的目標,那當然是要進那幢木制小樓,肩上扛著整座長安城的安危,而且又牽涉到他的計劃,所以他必須盡快對那座驚神大陣熟悉起來。

世人皆稱贊他在符道上的天賦,而符陣本來就是相通之術,按道理,他應該很快便能掌握師傅顏瑟留給自己的這座大陣,然而很遺憾的是,他的天賦似乎在符道和別的各種道上揮灑的太多,沒有留幾分給陣法。

不過寧缺向來不是一個知難即退的人,既然這座大陣他必須要領悟掌握,那麽這些挫敗感根本不會打擊到他,他拿出了以勤補拙,以刀劈書山的慣常手段,只要能抽出時間,便會進宮學習。

皇帝陛下大為欣賞他的態度,允許他隨時進宮,當他疲憊走出小樓時,皇帝卻不會放他離開,而是會把他抓進禦書房。

連續入宮十余次,他與皇宮的羽林軍首領熟了,和侍衛們更熟了,和公公和宮女們熟了,甚至和每日在禦書房裏磨墨的皇後娘娘都變得有些熟了,但他對長安城這座大陣卻依然不是太熟。

不過這不代表他沒有從中獲得某些好處。

除了某些不能對人言的好處,他獲得的最大好處,便是雁鳴湖畔的無數棵古樹,還有那些源源不斷送進院中的事物。

雁鳴湖畔宅院的購買文書以及地契房契上寫的是朝小樹的名字,但這麽大的動靜,終究不可能瞞過太多人。

李漁是最先知道這件事情的人,於是她送了寧缺一份絕對配得上大唐帝國公主殿下身份的禮物。

如今雁鳴湖畔新移栽過來的無數棵古樹,都是從她自己的封地裏挖出來的,這真真是極大的手筆,而且有錢都買不到。

皇帝陛下和皇後娘娘也知道了他正在修新家的事情,皇後娘娘從宮中內庫裏挑了好些古董賞賜,而陛下則是賞了寧缺很多墨寶。

這是寧缺唯一不滿意的事。

……

……

時間漸逝,長安城由初夏而入盛夏,書院裏蟬鳴愈噪,城中暑氣漸作,雁鳴湖畔的翻新工程正式完工,曾經分門別院的十余幢宅院被打通,被湖氣薰軟的舊墻壁被粉刷一新,那條穿行於宅院間的窄巷,被改造成花園裏的石頭小徑,花草怒放蓬勃,很是清幽美麗。

臨四十七巷的商戶們鼓起勇氣,推出假古董店的吳老板和吳嬸二人領頭,請寧缺主仆二人吃了頓告別宴,二人便算是結束了在臨四十七巷的歲月。

當天夜裏,寧缺和桑桑便搬到了雁鳴湖畔的宅子裏。

所有的家具物事,都已經由魚龍幫裏的兄弟買好,沒有讓桑桑頭痛如此闊大的十幾間院子,究竟該怎麽填滿。

在齊四爺的強烈要求下,寧缺保留了老筆齋,反正朝小樹當初已經免了他好多年的租金,只不過老筆齋再也不會賣書帖。

想來明年春雨落下時,那間叫老筆齋的鋪子,檻內不會再有不得志的少年書家,檻外也不會再有撐著傘的中年人。

伴著蟬鳴和不知名的昆蟲鳴叫,寧缺和桑桑漫步在雁鳴湖畔的石徑上,身後那些美麗的宅院便是他們的新家。

湖畔無數棵古樹,讓石徑和宅院變得無比清幽,湖風穿行其間,溫度似乎都低了不少,與長安諸坊巷裏的悶熱相比,完全是不同的世界。

桑桑想著前兩年盛夏時,寧缺躺在後門外竹椅上,不停拿井水浸濕身體,與街坊們聊天的畫面,不免覺得恍若隔世。

“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能住這麽大的房子。”

當年在岷山裏住山洞,住樹屋,在渭城裏住小院,他們曾經無數次的想像過以後有錢了會住怎樣的大宅子——如今漫步在湖畔屬於自己的大宅裏,他們才知道,原來當年的想像是那樣的寒酸。

“很好不是嗎?”

寧缺問道。

桑桑點了點頭,說道:“比很好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