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好消息

從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被人踩在腳下, 是讓人憤懣且難堪的,那種屈辱是壓在脊梁上浸入骨髓裏的,比之刀劍加身更疼痛難忍又無所適從。

在官方沒有封鎖消息的情況下,簽訂合約當日的情形很快傳遍了上郡。

初初, 百姓理解周寧的所作所為, 痛罵匈奴的卑鄙無恥, 可隨著兩個作坊沉默且高負荷的趕工, 並且短期內停止了對外售紙之事後,另一種聲音越來越大——王姬到底是女子,心慈手軟,優柔寡斷。

是的, 一直有一部分人認為不該受匈奴的威脅,答應匈奴的條件,而且這一部分人還大多不是普通人, 而是在造紙作坊興起時就組建了商隊往各地賣紙、就勢起家的成功人士。

他們有眼光有見識,也有錢有人更有膽。

他們或是一身不屈傲氣, 寧可戰死沙場也不願屈辱求和, 所以他們不滿周寧的選擇,他們是單純的厭惡受辱以及求和這樣的行為, 根本不管面臨的威脅和後果, 所以一夥人也是最先發出反對聲音的,只是到底人少構不成氣勢。

再有便是同彭越等人一樣, 理性分析利弊,分析敵我雙方實力相距,再評估對方的信用後, 認為妥協後患更大的人, 他們也覺得不妥, 但也理解周寧面對的困局,理解她的選擇,所以暫時觀望,只是心中到底也生出些“到底是女子”的想法來。

還有一部人是覺得反正沒有把對匈奴的進貢換成稅賦攤到自己頭上,所以覺得無所謂。

然而所有的情緒在造紙作坊宣布暫時停止對外售紙,往後也減少對外銷售的數量的時候爆發了。

停止既減少售紙數量,首當其沖的就是行商著的利益,其次便是作坊的收益不好,工人的福利自然也就略微下調了。

“就不應該答應匈奴的條件!”暴脾氣的行商人如此說道。

有人背地裏嘀咕出真心話,“九原是九原,上郡是上郡,咱們管……管他們去死啊!”

有人不知是真是假的義正言辭的道:“我們不是不顧念九原的百姓,只是餓狼哪裏有滿足的時候,有哪裏有信義可言,若是這些東西能換回九原,我們自然是願意的,可問題就是既救不了九原,反而把我們自己也拖累了進去啊!”

有人不滿而怨懟的下了結論,“這次王姬真的做錯了。”

這話還是有人辯駁的,“那麽多百姓,你讓王姬眼睜睜看著他們死在自己眼前,你以為咱們王姬是秦二世麽?”

原本這話是沒人敢應敢懟的,上郡至少八成的百姓都受過秦法之苦,剩下的兩成即便沒受過,那也沒少見過,蒙恬築長城、修直道,那都是真真切切發生在上郡的事。

你嫌棄王姬太仁義、太顧念百姓,行啊,那你去挖直道修長城吧,什麽?嫌太累太苦,嫌秦朝從皇帝到小卒全不把咱當人?那你還說個屁!要不是王姬仁義、顧念百姓,有你今天的好日子?!

可是現在……

真正的落差落到自己身上了,這怎麽咋尋思咋不舒坦呢?有很大一部分人沉默了。

此消彼長,即便還是有部分善良的不忍的認為周寧做得對的人,反對合約的人也敢應話了。

“那你看看救回來誰來了?九原的百姓不還在匈奴手底下討生活?還不如把那錢向從前一樣拿去買生鐵,加強咱們的武備,終有一日收復九原,那才是真正的對九原百姓好!”

“那匈奴陣前站著得有好幾千百姓呢,就不管啦?就看著他們死?沒準他們回去的時候,一把火把城都燒了,等咱們收不收復的,九原也是空城了!”

還有人認為議和好,是出於這樣的想法,“不打仗多好,咱們如今的日子不比以前好過多了?不過是些財物,給了就給了,唉,後生們不明白,這安生日子才最是難得!至於少了的錢財,讓作坊的工人辛苦些,多做一些就是了。”

“人手不夠就再招工也成啊,我家還有兩個小子呢。”有人眼珠子一轉連忙出主意道。

“呸,你想得倒美,這東西原材料夠不夠另說,手藝好不好學也另說,單單保密這一條,這中間得花多少工夫,咱們上郡的紙為什麽能賣上價,物以稀貴懂不懂!”

“嗐,我和你們說不明白道理了是吧,匈奴人的胃口大得很,根本不是財物就能滿足的,人家現在已經盯上了咱們,咱們要先就己才能救人!”

“這還能有什麽變化?王姬做事穩妥得很,不僅讓人記下了合約內容,還叫那匈奴單於親自簽字確認了的。”

“哼,那您就擎等著看吧!”

總之各持己見,誰也不能說服誰,但至少不贊成議和妥協的言論已經形成了很大的聲勢,只不過如今合約已定,雖然百姓們議論得厲害,但已不能更改既定的現實。

同上郡這處的言論不同,作為被保護的一方的九原百姓心情更加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