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小肥麽麽噠(第2/3頁)

談不攏那就打一架。弘星的想法非常簡單。

彼得大帝瞳孔一縮。

他瞧著小殿下的眼睛,小殿下雖然只有五歲,但他明白戰爭意味著什麽,但彼得大帝沒有想到,小殿下沒有一絲不忍,或者膽怯,或者每一個人做下重大決定之前的猶豫。

彼得大帝自打親政,就沒有這樣受困的時候了。

得知康熙皇帝要派人去聖彼得堡,彼得大帝本不敢相信是真的,還和他的大臣說驕傲自滿的大清人只是哄著他們的小殿下開心……事實“啪啪”打臉。

彼得大帝本不想接受大清派去的“留學生”,但是大清動真格的,六公主在邊境上列出來十萬兵馬,他能不答應嗎?

他不光要答應,還要好好招待,保證“留學生”的安全和日常生活。

兩個人四目相對,都對彼此國家的情況甚為了解。

三年前彼得大帝聯合周邊三國,一起對付瑞典,戰事不利。瑞典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迫使丹麥退出,接著又在納爾瓦打敗俄軍。

彼得大帝在進一步改革增強力量之後,重整旗鼓,利用瑞軍主力陷入波蘭之機,率兵向波羅的海沿岸進攻,先後攻占諾特堡、尼延尚茨堡、納爾瓦和伊萬哥羅德等地。

但是波羅的海還沒有完全屬於沙俄,瑞典的實力還在,瑞典的現任皇帝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

現在這麽一個天賜良機,沙俄朝歐洲擴張的良機,彼得大帝必然要先穩住亞洲這一方的大清,否則他怎麽會在收到消息後,就迅速趕來和康熙皇帝見面?

而大清,已經不是當年,四處受敵迫不及待地在《尼布楚條約》簽字的時候了。

康熙皇帝收服小琉球,平定江南,親征準格爾邊境安穩……牛痘出來,匠藝學院建設起來,不光內部民心穩定,還有了技藝研究。

一次遊玩江南,不光肅清大清官場,收繳大量的銀子,還一舉收服南海海域,拉開架勢要擴大大清手工業,發展海外貿易。

關鍵,康熙皇帝有一個這麽好的孫子做繼承人,還有很多聽話能力強的兒子做事兒,他自己領著孫子滿大清晃悠——比如親自指揮一場大清和沙俄的戰爭啥的。

彼得大帝真不敢幻想,將來他老了,也有康熙皇帝這個福氣。

他看一眼康熙皇帝,看一眼自己的兒子——有他那保守派母親養育大的兒子,看一眼懷裏的小孩兒……

他絲毫不懷疑,所有的陰謀詭計、談判計倆,對於小殿下來說,都不起作用。

這是一個內心清明,勇敢且堅定的孩子。

強硬一輩子的彼得大帝不得不“委婉”從事:“小殿下啊,我代表沙俄一方,答應小殿下所有的要求,我們是好朋友不是?”

弘星鄭重點頭:“弘星和彼得是好朋友。”

頓了頓,“好朋友打架也是好朋友。弘星要幫助蒙古牧民打架。”

彼得大帝一愣,明白小殿下口中的“蒙古牧民”事情,是真的苦笑。

“小殿下,那我們就打一架。”

“好。”

兩個人就這樣說定。

彼得大帝不能就這麽放蒙古牧民離開,大清不能就這麽放任蒙古牧民加入沙俄國籍,這一仗是必然的。

當然,他們誰都知道,大清要占據伏爾加河是不可能的,畢竟那太遙遠。這一次不是正式開戰,但它不論勝敗,都是一個實力的較量,一場打給周邊蒙古部落,其他民族看的戰事。

*

彼得大帝放下心來,一切等打完一仗後憑實力說話。他對上康熙皇帝的視線,苦笑連連:“大清有句話叫‘風水輪流轉’,至理名言。”

皇上一愣,當年大清那迫不及待和沙俄和談的樣子,和現在的沙俄一樣嗎?

不一樣!

皇上輕輕搖頭:“沙皇陛下是一個很好的皇帝。大清當年,和現在的沙俄。不一樣。”

當年大清於戰場上輸了一場,是輸在內憂外患導致的底氣不足;而在談判中輸了一場,是輸在對整體世界局勢的認識不足,耳目閉塞,連翻譯人都是法蘭西人……

還有內部黨爭沒有辦法顧及大局。

而沙俄現在,是在清楚所有情況的清醒選擇,是明智的。

彼得大帝看懂康熙皇帝的表情,心裏頭因為老對頭的肯定,好受很多。可也因為老對頭的態度變化,更為警惕大清的成長。

*

弘星感到嘴幹口渴,伸手要端他的奶杯,彼得大帝給他脫掉手套,伸胳膊端起來遞給他,心裏頭卻是琢磨著兒子的親事……

亞洲、歐洲,身在歐亞大陸中間的沙俄,從文化上、宗教上、飲食上……更偏向於歐洲。可是兒子不好聯姻大清,侄子侄女可以?

彼得大帝的目光從小弘星的身上,落到康熙皇帝的其他幾個孫子身上。弘昱、弘晟、弘暉……一起後背汗毛直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