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小肥肥(第2/3頁)

文天祥應該死,而且要趕快死,要死的及時。文天祥必須一死方可明志,生命必須毀滅,忍辱偷生或者投降,就意味大宋精神的死亡,這是多大的罪過,你趕快死吧,趕快死吧,趕快死吧……

文天祥的部署將士幕僚一起吆喝,宣揚鼓動文天祥“速死”以保持名節;文天祥的好友道士汪元亮去探監,語重心長:“必以忠孝白天下,予將歸死江南。”

好比一個女子被一個男子看了胳膊,家人裏都說你快去死吧,快去死吧,你死了就是貞潔烈女,你活著就是全家的恥辱……

這就是一種全民化的,高調的社會道德文化,現在輪到你文天祥了,你文天祥就要遵守,至於我們……我們要活著啊。

文天祥是千古一見的英雄,身未亡,卻享受“生祭文”,傳世千古,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只有文天祥一人了。

他們失望又寬慰的是,文天祥並不怕死,他被俘虜不是怕死,他餓死自己失敗,回來京城,不是怕死,他只是,不想死在荒郊野嶺默默無聞,他自有其殺身成仁的勇氣和決心。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兒女們在元大都的宮裏做奴隸,他的弟弟、他的部署將士幕僚、他的好友們……發揮才華,一遍遍祭文感動天地,其忠貞氣節世人盛贊,加官進爵、長命百歲……

皇上不想瞞著乖孫兒這一切,甭管史書上怎麽說,甭管人們怎麽宣揚文天祥的貞烈之舉。

“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道德崇高下對生命的冷漠,為敵人俘虜的士人,被玷辱身體的女子,都應該以死守節。

這種道德要求在明朝的時候發展到極致,錢謙益沒有死,萬人唾罵;王華死的慢了一步,拜了多爾袞後被母親罵的自殺,千人唾罵……

無盡的罵名,一生在道德歧視中受盡屈辱。當然,希望俘虜和被侮辱的女人自殺的人,卻是沒有犧牲的危險的。”

“他們‘安全’地道德觀望和審判,其任務只是給女人列貞節牌坊表彰,流傳烈士的英雄事跡。

還有多少人還記得,那些和崇禎皇帝一起赴死的官員?

集體投降的人多到‘法不責眾,道德不要求’,多到變成‘人之常情’,人們還是罵……”

皇上搖頭:“弘星要記得,大清不需要英雄。

真要論英雄,項羽失敗了,他也是英雄。李陵投降匈奴,他還是大漢的英雄,敢於單身鏖戰的英雄。敢撫哭叛徒李陵的司馬遷,也是英雄……”

“看到勝利則紛紛聚集,看見失敗則紛紛逃亡——我們也要有‘自知之明’。當有一天……我們不應該害怕。

‘大清朝若是出現一個李陵怎麽辦’這樣的擔心一出現,只能說明人的軟弱和自私,說明大局勢的無可救——我們不去和世人辯解,但心裏要明白——李陵沒有錯。”

李陵沒有錯,文天祥大英雄的結局中有著太多的涼薄,而大清若是到了“末期”則讓其去吧。

弘星明白,又不明白。

當時的大宋根本沒有能力反攻北上,皇帝和文武百官都苟且偷安,都裝模作樣,十三道聖旨召回嶽飛的到底是誰?秦檜錯在哪裏?

大環境頹敗的情況下人們無能為力,是不是就要一個發泄口,一個可以欺騙自己的精神寄托?

是不是就要有人必須去做“英雄”?

“李陵提兵不滿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殺數萬之師……因為援兵沒到而戰敗。他一開始不死,是想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漢武帝因為他的‘不死’,一怒之下殺了他全家,還閹了給他證明的司馬遷……”

“瑪法,弘星明白、理解這樣的‘道德要求’。弘星知道,人要是失敗了,應該吸取教訓,積極向上,而不是靠這樣的‘精神煙草’麻痹自己,優越自己。”

“瑪法,西洋走過那個坎兒,不再需要英雄,大清卻還沒有開始。瑪法,於謙的死那?為什麽世人對他的評價那麽高?”

親親瑪法哈哈哈笑:“是不是去找你四叔了?”

弘星“很是擔憂”地點頭:“糧食增產,土地的價值加大,導致土地兼並嚴重,朝廷一再管控效果也不大……瑪法,四叔說,必須要‘官紳一體納糧’,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親親瑪法瞧著乖孫兒小大人的模樣,還是樂呵呵地搖頭:“哪裏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古往今來都沒有。”

“人們已經習慣了,官員們受供奉的事實,官員們貪汙一些銀子,不是錯兒,是應該。人們不去抗議,人們都想當官,享受這樣的優待,明白不?

廢除官紳們的免稅土地權,他們會用其他辦法得到這份‘優待’。”